首頁>生態>資訊
從野生象“出走”看深入推進生態修復
本報記者 張倩
近期,15頭野生亞洲象在云南遷徙的新聞引發各界關注。今年世界環境日的國際主題是“生態系統修復”。那么,我國在生態系統修復方面還存在哪些薄弱環節?如何推動這些問題解決?近日,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長期從事國際森林與海洋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潘文婧。
中國環境報:近年來,生活在云南省南部的亞洲象呈現逐步擴散的趨勢,有哪些原因?
潘文婧:亞洲象逐步向外擴散,除了種群逐步增長帶來的棲息地需求增加的原因,還與亞洲象適宜棲息地整體不足和存在破碎化現象有關,這也是亞洲象向外擴散的重要原因。
當然,亞洲象保護面臨的棲息地問題已經成為不少亞洲國家的共同難題。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必須盡快得到修復,人類和野生動植物才能有真正可持續的未來。只有正視生態系統破碎化問題,才能讓人與象更加和諧共處。
中國環境報:您認為當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存在哪些問題?
潘文婧:就全球范圍而言,無節制的開發和過度利用使自然生態系統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分享一組數據,全球的天然林一直在持續減少,過去5年平均每年仍有1020萬公頃森林消失。全球85%的濕地面積已經喪失,66%的海洋受到越來越大的影響。生態系統的破壞和退化使其提供的各項功能大打折扣,直接影響到人類對食物、水和藥物等資源的獲取,應對氣候災害和極端事件的韌性以及生計選擇等。
研究顯示,全球超過20億公頃已被砍伐和退化的土地存在恢復的潛力。具體到各國和地區,生態修復行動的規劃和實施成效與本土生態安全、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福祉有著更明確和現實的關聯。
以我國為例。我國在去年發布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以下簡稱《規劃》),設定了今后15年間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總體藍圖。相比聯合國的生態系統恢復十年倡議,我國的行動綱領的時間跨度更長,覆蓋森林、草原、荒漠、河流、湖泊、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中國環境報:您對我國在進一步深入推進生態修復方面有哪些建議?
潘文婧:首先,需要進一步強調生態修復的重點和實施途徑,扭轉一些地方過度“人工化”狀況。目前生態修復工程的范圍,既涵蓋自然生態系統修復,也包括人工系統(如植樹造林、人工種草、人工濕地)的建立。科學研究表明,相比于建立人工系統,針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可以帶來更多重的環境和社會收益。以森林為例,人工林在全球森林恢復的努力中占據主導地位,是近年來森林覆蓋率增加的主要貢獻者,但是人工林對于生物多樣性,以及儲碳、保土、蓄水等生態功能的收益較為有限。因此,盡管《規劃》中將“自然恢復為主”列為首要原則,但對涉及退耕還林還草還濕等具體工作,仍需要給出更明確的要求和指導,扭轉一些地方生態修復過度人工化的“慣性”。同時,對現有的人工生態系統進行自然化管理,并引導修復工程以自然化為最終目標。
其次,加強科學把關、強化審批與監督,謹防出現“看似修復,實則破壞”現象。科學理論和技術是生態修復工作的“地基”。生態修復的各環節如調研、規劃、實施、監測、評價都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然而,由于有些規劃、審批、實施主體獲取的科技支撐不足,讓一些以生態修復為外衣的項目得以“渾水摸魚”上馬實施,帶來的后果是原生濕地、天然林被進一步破壞。應當謹防這類事件發生。
第三,動員社會力量,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生態修復需要大量資源投入,僅靠政府投入難以滿足全部需求。從公共資金的角度來說,急需進一步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使經濟發達地區作為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受益方,通過相對靈活的機制為生態保護和修復的主體區域提供激勵。同時,隨著企業參與環境保護的意愿不斷增強,環境類社會組織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這些社會資源和力量應得到更多重視和引導,使其在生態修復領域的興趣和投入與生態修復工作的整體規劃和重點更為契合。
最后,謹防片面地將生態修復視為實現碳中和的“捷徑”。在鼓勵多元化的社會參與和資源投入生態修復領域的同時,也要謹防生態修復被相關企業和有些地區片面地視為實現碳中和的“捷徑”。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各地政府和重點行業都面臨盡快提出實現碳中和目標和途徑的壓力。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被視為實現碳中和途徑之一,于是,“植樹造林”、“海洋碳匯”等概念頻繁刷屏。需要注意的是,生態系統對碳的儲存容易受到災害和未來開發利用的影響,再次形成碳源。另外,通過自然生態系統從大氣中吸收和固定碳需要若干年時間,很難用“種一棵樹等于減少多少碳排放”的簡單公式來換算。只有經過科學規劃、有效實施,并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參與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才能實現氣候、生物多樣性、社區生計等方面的正收益。
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2021-2030)”倡議行動近期已正式啟動。今后10年,全球能否扭轉生物多樣性衰退的趨勢,我國在綠色發展之路上越走越好,都取決于社會各界的決心、智慧和行動力的協同。相信我國一定能交出一份生態修復的滿意答卷。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修復 生態 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