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聚焦 時政 動態 原創 國際 熱點

首頁>要 聞 >頭條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2021年06月04日 20:15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只要林子管好了,林木所有權人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收入。”陳美高說。

從砍樹為生到護林增收,常口村的發展是一扇窗,照見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是一場發展觀的重大變革,指引著我們堅定走上生態文明之路、建設美麗中國的切實行動。

曾經因煤而興的河北磁縣,響應國家去產能、劃定生態紅線等政策安排,下決心關停不少煤礦,依托獨特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美麗經濟”,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生態之美催生發展之變。2020年,磁縣全年接待游客700余萬人次,增長18%,旅游業總收入增長19.4%。

經濟特區深圳統籌推進茅洲河、深圳河等為代表的重污染河流治理,并以此為牽引帶動周邊環境整體提升,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

70多歲的居民黃耀棠回憶說,以前的茅洲河水“比墨水還黑,比石油還稠”。2016年起,深圳以繡花功夫推進雨污分流、源頭治理,居民們發現“茅洲河變清變美了,不時還有白鷺飛過”。如今,當地告別散亂污、擁抱高精尖,建設了多個環保科技創新產業園。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一塊塊生態環境的短板正在補上,一個個阻礙綠色發展的體制和制度堅冰正在消融,繪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

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十三五”期間,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在理順管理體制、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

河長制、湖長制全面建立,一條條江河、一個個湖泊有了專屬守護者,一大批民間河長、湖長踴躍上崗。

今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提出確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長制,這意味著我國所有的森林和草原都將擁有專屬守護者。

越來越多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更好保護:朱鹮從發現時的7只,恢復到5000余只;藏羚羊從幾萬只恢復到目前的30多萬只;長江旗艦物種長江江豚正在“回家”……

在總書記心中,有兩條河的分量尤其重。

一條是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給沿江省市高速疾奔的發展方式敲了警鐘。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長江,提出長江經濟帶應該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一條是黃河——從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4次考察黃河。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如今,長江之病漸消,江豚頻現,魚翔淺底。沿黃省份也大步邁向更高質量發展之路。

全民義務植樹如火如荼展開,野生動物保護志愿者活躍在鄉間山林,生活垃圾分類變成新風尚……大江南北,人們正用汗水澆灌和培育共同的綠色家園。

擘畫新篇——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生態環境基礎

水鳥迎風鳴叫,蘆葦和柳灌叢郁郁蔥蔥……曾經一度萎縮的呼倫湖,隨著近年來一系列修復和治理項目的實施,水域面積逐年擴大,濕地生態逐步恢復。

年過五旬的牧民侯玉廣從小生活在呼倫湖附近。他親眼見證了湖水的萎縮與恢復。

“小時候,家里的牛羊常到湖邊飲水。后來環境惡化,湖周圍幾乎沒草了,鳥也不見了。”侯玉廣告訴記者,如今生態好了,沙子看不見了,鳥和魚也都回來了。

棲居在青山碧水之間,是人們共同的心愿。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挑戰重重、壓力巨大、矛盾突出,還有不少難關要過、硬骨頭要啃、頑瘴痼疾要治,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不懈、奮發有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

進入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

——將“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作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設專篇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具體部署和安排,明確要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

藍圖已經繪就,奮斗書寫輝煌。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需要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今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時強調。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建設,加大貨物運輸結構調整力度,推動建筑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等產業。

——協同推進減污降碳,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積極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廣泛培育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全社會綠色低碳意識,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推動生產方式和供給綠色轉型。

“我們將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減污降碳為主抓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

開局之年起好步、開好頭,對美麗中國建設至關重要。

今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

會議指出,要圍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完善分類補償制度,加強補償政策的協同聯動,統籌各渠道補償資金,實施綜合性補償,促進對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

新任務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現新作為。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腳踏實地、迎難而上,我們一定能夠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生態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推動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參與記者:張逸之)

編輯:李敏杰

01 02

關鍵詞:生態 建設 發展 綠色 習近平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一区 | 欧美国产日韩a欧美在线视频 | 亚洲资源一区二区 | 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视频 |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