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上海:幫扶困難兒童 申城各界愛心奔涌
距離G50滬渝高速公路起點的不遠處,坐落著上海市兒童福利院,這里收容和養育著本市0至18周歲經公安部門確認的棄嬰和棄兒。在這里,無論是患有自閉癥、唐氏綜合征,還是患有其他特殊疾病,孩子們都能得到最悉心的呵護與照料。
自閉癥兒童又被稱作“星星的孩子”,他們常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與他們溝通,通常要花上更多耐心和細心。在上海市兒童福利院,有這樣一支專為自閉癥孩子打造的“高階服務團隊”——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康復中心自閉癥小組。小組成員中既有醫生、康復治療師,也有特教老師、心理治療師等。他們不僅熟悉國內外各類康復訓練方法,更能讓孩子們放松心情,鼓起勇氣與別人交流。
在兒童福利領域,專業力量介入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去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上海市兒童福利基金會成立,首個公益項目“愛伴童行”,聚焦全市因監護缺失或監護不當而陷入困境的兒童。“兒童福利類社會組織扮演的關鍵角色就是‘專業性’。”市民政局兒童福利處處長陶繼民介紹,該公益項目設立量化指標,譬如每名社工每月走訪結對困境兒童家庭不少于1次、每次個案會談不少于1小時等。
事實上,位于G50滬渝高速公路起點的上海,處處奔涌著對困難兒童的汩汩愛心。
80后青年趙子正,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梅園三村居民區書記,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兒童主任。十多年前,社工專業出身的趙子正選擇到與專業對口的居民區闖一闖。彼時,居民區里的年輕人是少數群體,他領到的第一個崗位是“青保主任”,主要負責青少年保護。趙子正的職業生涯起點,便與孩子們結下了特殊緣分。
“中心城區困難兒童總量不大,但更容易被忽略。”在寸土寸金的陸家嘴街道,趙子正待過三個居民區,對轄區內的困難兒童家庭了如指掌。
數量少,并不意味著需求少。趙子正清楚,小區內這僅有的一兩戶家庭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剛性政策下,總會有徘徊在標準線邊緣的困難人群。他曾碰到一戶人家,家庭人均收入在2500元上下,剛好沒夠上標準線。“你能判定這樣條件的家庭,就稱不上困難嗎?”
如何才能將幫扶落到實處,讓困難兒童感受到變化?“或許他們對單個項目的幫扶感受不深,但當資源集成到了一定程度,便會有變化了。”為了小區內僅有的幾位困難兒童,趙子正與陸家嘴街道內的其他社區 “一對一”結對——從愛心人士到社會企業,整合各類資源主動幫扶,讓他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近年來,上海在推動兒童友好社區建設的過程中,陸續建起兒童之家、兒童服務中心,黃浦區還率先開展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的建設。在陶繼民看來,這些設施載體有利于幫扶更多困難家庭,值得進一步復制推廣。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兒童 困難 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