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再行萬里路
——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幾道必答題
如果讓您用一個詞來形容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發展速度,您會想到什么?
高速發展?沒錯;
全面推進?沒錯;
“基建狂魔”?這是國外朋友的說法。
要想富先修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離不開各種路。而要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仍有賴于各種路,這些路不僅要通,還要能承載需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綱要》),在“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一篇中提出,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其中“一新”,指的就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推進“兩新一重”建設,實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
從產業大國邁向產業強國,一個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將發揮關鍵支撐力作用。而從傳統到新型,從存量到增量,從效率到效益,這些被我們稱之為路或路徑的基礎設施,將如何更好地承載國內大循環?
三道必答題
“效率與效益,是基礎設施作為公共產品,在衡量其社會效率與經濟效益時必須回答的問題。”談及此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這樣表示。
在肖鋼看來,效率與效益是有機統一體,基礎設施可以為勞動、土地、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賦能,塑造新的競爭優勢和創新要素,產生極大的社會效率,也為企業和個人生產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與福祉。因此,從基礎設施的供給和需求方來觀察,社會效率與經濟效益常常是一致的。同時也要看到,不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益并不好,所產生的現金流不多,而產生的社會效益較大,常常出現社會效率與項目經濟效益相背離的情形。因此,如何全面認識和衡量基礎設施的社會效率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這里有一個算大賬和算細賬的問題。通常來講,算大賬主要是算社會賬、政治賬,著眼于全局,算細賬主要是針對建設項目算經濟賬,算投入產出比,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應當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肖鋼表示。
算賬之外,還應處理好基礎設施存量與增量的關系。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形成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網絡,有力支撐和引領了經濟社會發展,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4G網絡規模等均居世界第一,擁有巨大的存量。
“但同時,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有待優化,一體銜接水平不高,綠色安全發展水平有待提升,治理能力亟待加強,因此,迫切需要繼續加大新增建設力度。這就需要統籌好存量與增量的關系。其中涉及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從哪里來?一方面,存量很大,沉淀占用了大量資金且過度依賴政府投資;另一方面,增量建設還需要大量投入,繼續沿用老的投融資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在肖鋼看來,如何創新投融資模式,盤活存量資產,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防范化解債務風險,將成為突破基礎設施融資困境的一道必答題。
“另外,我們還要做好傳統與新型的銜接工作。我國基礎設施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一方面,傳統基礎設施要補短板;另一方面,要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如何統籌協同發展,解決各類基礎設施自有體系問題,深入研究它們之間相互替代、補充、協調、制約關系,實現從單純數量擴張向質量規模并重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肖鋼表示。
重點關注效益評價
“構建新發展格局,新型基礎設施的效益評估體系至關重要,需要結合新基建的特性做好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平衡,同時兼顧效率和效益。可從投資回報、融合發展、持續運營等多個維度立體評價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效益。”談及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張云勇這樣表示。
張云勇表示,從投資回報角度看,“新基建”具有投資金額大、回報期長的特征,因此既要滿足對需求側的適配性,也要實現對供給側的激勵。
“與傳統基建具有顯著區域性不同的是,‘新基建’的供給側與需求側具有跨部門跨地域特征,因此不僅要考慮結構性的部門間供需關系和乘數,也要覆蓋到地域間的供需關系數據。”張云勇這樣說。
而從融合發展角度看,“新基建”具有明顯的外部性和涉眾性,其公共屬性和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將十分突出。“公眾及企業既是‘新基建’的主要使用者,也是最終受益者。‘新基建’的優質建設和良好運營,會顯著增加社會整體福利和人民幸福感,反之可能帶來社會問題和負面效應。因此‘新基建’的融合發展指數十分關鍵,例如5G網絡規模化部署與公共衛生領域、智慧交通等領域融合發展,通過5G設備和高清視頻技術提供遠程醫療服務,通過5G+北斗提供車聯網實現人車協同,這類融合應用將提升整個社會的智慧水平和運行效率。”張云勇舉例說明。
另外,從持續運營角度看,張云勇認為,“新基建”項目應具備前瞻性和穩定性,為了滿足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需求,在規模和容量上應當具備超前性,同時也應具有與項目長周期所匹配的穩定運行能力,以及與時俱進的安全保障能力。
穩固“雙鏈”力量源泉
構建現代數字基礎設施,也是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重要前提。
“從產業鏈、供應鏈的角度來看,現代化基礎設施既包括物流基礎設施,也包括數字基礎設施。前者承載貨物和人員的流動,后者促進數據的互聯互通,這是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任督二脈’。”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助理胡大劍這樣表示。
過去,產業鏈、供應鏈的效率提升很大程度上依靠物流基礎設施的高速發展,然而公路、鐵路運輸的速度是有上限的,數據互聯互通的能力則近乎無窮,胡大劍因此認為,長期來看,數字基礎設施將成為產業鏈、供應鏈的核心驅動力。
“在物流基礎設施上構建數字基礎設施,將成為現代基礎設施的重要模式。物聯網、車聯網就是兩者高度協同的典型案例,在實現貨物、人員流動的同時,也能保持信息的實時高效互通。隨著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越來越多的物流基礎設施將被鏈接起來,它們具備自我學習、處理、決策和控制的行為能力,能夠完成智能化生產和服務,真正實現萬物互聯。”胡大劍同時強調,數字化基礎設施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不僅具有私人收益,而且還可以帶來可觀的社會收益:一方面,這意味著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理應成為公共服務的一部分,由政府投資主導;另一方面,在公共服務難以覆蓋的地方,也可以嘗試市場化運作,并建立數據對接、數據安全等標準加以規范。
編輯:秦云
關鍵詞: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