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與科學家聊“天”:
減緩全球變暖在海洋中也能找到答案3月23日是第61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為“海洋,我們的氣候和天氣”,這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意義?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生態系統特別是海洋發生了什么變化?我們能為海洋做些什么?為此,記者采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蘇京志。
海洋是氣候系統中最大的碳匯
海洋和我們的氣候和天氣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
“我們生活環境中的舒適溫度和濕度,離不開海洋的貢獻。我們平常接觸到的天氣氣候,跟遙遠的廣闊海洋是有密切關系的。我們要真心感謝海洋的存在。”蘇京志說。
全球海洋是一個特別龐大的體系,約占地球面積的71%。也正因為如此,海洋在全球天氣和氣候體系中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不僅能夠調控地球整個的天氣氣候狀況,也能調節溫度和空氣濕度。
周兵特別指出,海洋吸收了的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是氣候系統中最大的碳匯。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旨在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海洋、氣候和天氣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海洋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重要成員,是全球氣候驅動機和氣候調節器,處于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減少災害風險等全球發展目標的核心地位。”周兵說。
據專家介紹,海洋內部的洋流運動以及海陸之間的熱力差,塑造了地球上風格迥異的自然景觀和復雜多樣的天氣氣候現象,如北大西洋暖流給北歐一些國家帶來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優越的生活方式,東亞季風性氣候和南亞季風性氣候為亞洲國家農業生產帶來風調雨順的年景。
“如果沒有海洋的話,地球上晝夜溫差會很大,冬天、夏天的溫差也非常大,氣溫的上下起伏非常劇烈,冷暖狀況都不像現在這個樣子,可能不適合人類居住。”蘇京志說。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洋持續升溫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海洋發生了什么變化?
“觀測事實表明,目前地球氣候系統處于一個非常脆弱的平衡之中。”周兵說。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近期發布的氣候公報顯示,2011-2020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10年,2020年是1850年以來最暖的3個年份之一。
專家們也表示,全球高溫熱浪頻繁發生,極端冷事件強度加強,陸地上的強降水事件增加,干旱事件持續時間更久、強度更強。沿海地區面臨多種與氣候有關的危害,包括熱帶氣旋、極端海平面和洪水、海洋熱浪、海冰減少等。
“過去100年以來,由于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綜合影響,近50%的沿海濕地已經喪失。植被繁茂的沿海生態系統是重要的碳庫,目前已經造成了每年0.04~1.46GtC(1GtC=10億公噸碳)的碳釋放。”周兵說。
據周兵介紹,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海洋吸收了20%至30%的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導致海洋持續酸化,對于超過95%的海表區域,海表pH值的下降幅度已經超過了背景自然變率。由于格陵蘭和南極冰蓋的冰量損失速率增加,冰川質量持續損失和海洋熱膨脹,近幾十年來海平面加速上升。
全球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引發對海洋安全、氣候安全的憂慮。海洋變暖、海冰變化以及棲息地生物地球化學變化,導致物種組成、豐度和生物量等的轉移。
“海洋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發生了很多變化,海洋近幾十年一直在持續增溫,這種增溫現象從海洋表面一直延伸到海底2000多米。”蘇京志說,“近10年海洋熱浪出現的頻次明顯增多,伴隨全球變暖持續升溫,未來海洋熱浪也會更加頻繁出現。這將對海洋生態造成較大的沖擊,包括魚類、海藻都會受到影響。”
了解海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對于逐漸升溫的海洋,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海洋孕育了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臺風活動等不同種類的天氣氣候現象,催生了地球上破壞力極強、影響最廣泛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而科學探索發現大部分氣候異常的源頭均可追蹤到海洋的異常。”周兵告訴記者。
作為全球經濟的一個主要驅動力,海洋承載了90%以上的世界貿易,維系著生活在海岸100公里以內40%的人類生活。在專家們看來,更精密地觀測海洋、深入了解海洋的氣候密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
“‘海洋,我們的氣候和天氣’的世界氣象日主題也向社會宣告21世紀已經正式開啟‘海洋世紀’,希望世界各國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氣象組織的活動,喚起人們對氣象工作的重視和熱愛,推廣氣象學在航空、航海、水利、農業和人類其他活動等方面的應用。”周兵表示。
“其實我們對海洋的認識還非常有限,還有很多的未知,包括遠海、深海都是目前不太了解的。要更加深入地探究海洋,掌握海洋的變化規律。這不僅有利于更高效合理地開發海洋資源,并且也有助于我們預測天氣和氣候。”蘇京志說。
蘇京志還表示,為了減緩全球變暖,我們必須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走綠色低碳的道路。實現產業綠色轉型,其實在海洋里面也能找到答案。綠色能源包括海上風能、海洋潮汐、海流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可再生能源。在大力減排保護海洋的同時,也應加快海洋的研究步伐,促進海洋的合理開發,助力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編輯:秦云
關鍵詞:全球變暖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