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金融服務進化論
——政府工作報告金融部分一字之改背后有故事
賈寧 攝
“金融機構要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本分。”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里的原話,也是分量很重的一句話。在以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句話是這樣說的——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
對于本分,政府工作報告做了“注腳”。
“完善金融機構考核、評價和盡職免責制度”,說白了,遇到該扶持的企業,要敢貸能貸,工作人員不怕找后賬;
“推廣隨借隨還貸款,使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更多流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業界將其理解為,金融機構要充分理解這些主體的貸款需求是怎樣的短、小、頻、急,這4個字被總結出來很多年了,但還需要入腦入心,變成行動;
“繼續多渠道補充中小銀行資本、強化公司治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推進政策性銀行分類分賬改革”以及“更好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拓展市場主體融資渠道”,簡而言之,金融活水要多渠道匯合,“子彈”攢得越多越好。
這樣看,金融守本分,在有所不為的同時,更要有所為。
一字之差
幾乎在第一時間,全國政協委員,中信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奚國華掂量出了政府工作報告這一字之差的分量。他用了“進化”兩個字,來形容由本質到本分的變化。
“一字之變,凸顯了金融機構的使命與擔當。”奚國華這樣說。
2020年,人民銀行等金融管理部門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累計設立了1.8萬億元的低息專項再貸款和再貼現資金,對7.3萬億元小微企業貸款實施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發放了4萬億元小微企業無抵押信用貸款,為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中小微企業發放了2.3萬億元應收賬款質押貸款,上述政策措施為3200多萬戶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及時給予融資支持,融資利率和費用率也實現了顯著下降。
硬硬的數據告訴我們,中國金融業的勤奮程度應當獲得點贊。
但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同樣任重道遠。
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的話說,“十四五”期間,從人民銀行的角度看,至少有3件事要做——建立現代金融機構體系,發展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完善現代金融基礎設施體系。
具體說來,還要做好另外幾件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方面,重點是要以強化公司治理為核心,更好支持實體經濟,服務小微、民營企業發展;通過消除歧視、降低門檻,加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使各類市場主體能夠以可負擔的成本獲得參與金融活動的公平機會;為適應新發展格局,我們要繼續推動境內外各類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而用奚國華的話說,金融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率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融資難的問題,在科技創新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上反映尤為突出。
那些痛點
科技創新企業代表未來,它們的融資還會難嗎?
“結合其他國家的金融實踐,我們的短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發展起步晚和制度不成熟,中國直接融資占比特別是股權融資占比明顯偏低,這導致了目前大批優質本土公司由美元基金主導投資,且選擇在海外上市;另一方面,與直接融資相比,信貸支持的階段偏后、辦理時間較長、放貸期限較短、貸款利率偏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創新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奚國華認為,這件事挺難。
要提升金融助推科技創新能力,奚國華有幾條具體建議。
比如,擴大VC/PE資金來源,吸納更多長線投資者:一是用好用活各地方的政府創業引導基金和成果轉化基金;二是鼓勵大型國有企業繼續積極出資參與優質科技創新投資基金,在考核機制上提高容錯度和考核期限;三是鼓勵險資、信托、養老金等長線資金繼續提高權益投資比重。
同時,伴隨注冊制改革逐步深化,VC/PE的退出機制更加通暢,這將倒逼機構“投早投小”,利于早期發現優質標的。建議證監會繼續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市場化監管思路,加快推行全市場注冊制,保持制度的連續性,穩定市場各方預期,進一步提升股權融資的市場化水平。
比如,鼓勵本土一流投行做優做強,為科技創新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一是應適度擴大杠桿水平,放大資本中介機構自有資金的效能,產生規模化效果;二是加快從通道型投行向產業投行轉變,在嚴守風險底線的基礎上,用產業思維推動企業資本運作;三是以法律責任和聲譽機制促使中介機構歸位盡責,當好市場的“看門人”。
再比如,重點圍繞知識產權融資等方面打造金融創新體系,不斷創新融資方式。科技創新企業普遍具有輕資產、高風險、高成長等特點,融資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知識產權評估難、質押難、處置難。建議率先針對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進行質押,積極擴大知識產權質押類貸款規模。
數字使命
科技賦能金融,確實能走得更遠。
事實上,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小微企業這兩個大類上,我們身邊也不乏案例。
在重慶巫山縣曲尺鄉,當地農戶大多種植脆李或柑橘,微眾銀行通過微粒貸金融扶貧項目支持建設了龍洞水果交易市場。當地一位果農表示,交易市場成立后,水果更方便運送出去,也讓他們更快地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發揮自身金融科技的優勢,融合產業協同發展,變輸血為造血,實現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為貧困人口發展產業擺脫貧困助力,這是“互聯網+金融”探索出的扶貧新路。截至2020年9月底,微眾銀行的微粒貸金融扶貧項目已正式落地全國41個貧困縣(其中國家級貧困縣31個),項目總計為貧困地區貢獻增值稅稅額13.24億元,有效支持了當地脫貧攻堅。
“相比城市,廣大農村的金融供給矛盾更加突出,解決供給不足問題,除了中央和地方出臺政策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不斷創新服務之外,帶有互聯網基因、具有創新精神與普惠金融決心的數字銀行,任務更重。銀行業的傳統模式和定位,使得廣大民眾和小微企業被置于服務的末端甚至邊緣,很多需求得不到應有的滿足。”這是微眾銀行行長李南青的思考,也是他和團隊們正在著力解決的問題。
數字銀行做得好,銀行數字化轉型既是必然趨勢,更要快馬加鞭。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特別提出,在農村金融領域,利用數字化手段來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確實還有著更為廣闊的空間。要應對來自大型銀行和互聯網企業在農村金融領域的競爭,農村中小銀行必須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
“不得不說,線上化是農村中小銀行無法越過的進程,因為客戶和員工都在往線上聚集。而由于自身資金、技術、場景實力較弱,開放共創,選取合適的合作伙伴,是農村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式。”結合李南青談及的案例,曾剛顯然不希望農村中小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這件事上“土里刨食”,最佳方案是搭上順風車。
“兩者最核心的合作,是通過信息共享、渠道互換、平臺互通等方式與外部各類機構共同搭建多樣化的涉農應用場景,建立生產、供銷、金融的閉環。”在曾剛看來,這件事做好了,不僅“三農”受益,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也會受益。
那些期待
快一點,再快一點!市場主體認為,無論采用哪種方式,只要能切實改善融資環境,企業就能緩口氣、歇歇腳。
“當前,實體經濟特別是基礎工業產業成本偏高,導致利潤縮減,這不僅會削弱中低端產業的競爭力,而且會妨礙我國高端產業競爭力的提高,還增大了資本‘脫實向虛’風險。新形勢下,要大力振興實體經濟,我覺得首先應當把實體經濟成本降下來,使實體企業有更大發展空間、對資本有更大吸引力。因此,要著力降低企業各類成本,降低實體企業稅費、要素成本、融資成本和環保改造成本等,進一步減輕實體企業負擔,提振發展實體經濟的信心。”每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多蒙德實業集團董事長石磊只要有時間接受采訪,就一定會談到企業融資的問題。在他看來,雖然營商環境不斷改善,但近年來,由于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很多企業仍處于融資難、融資貴、擔保難的境地。
“特別是重資產型實體產業,由于投資大,運轉成本高,一旦出現貸款逾期或擔保等風險時,金融機構會立即‘斷血’,然后起訴,企業就官司纏身,被各級法院查封資產、凍結賬戶,法定代表人被限制乘坐飛機、高鐵等,嚴重影響了企業正常商務活動,甚至會使優質實體企業也被無辜拖垮。”為此,石磊建議,各級政府、法院和金融機構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一限了之、一凍了之、一查了之”,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想方設法保護好合規合法的企業,幫助其渡過難關;打擊、清算那些不講誠信、惡意逃廢債務的不良企業。
與此同時,石磊期待,地方政府能加速推動對企業賬款的清欠工作。“這種現象長期存在,對企業的資金周轉、正常運行等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建議政府開展專項清欠行動,盡快解決拖欠賬款問題;或者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讓企業緩口氣,以便輕裝上陣,繼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石磊這樣說。
編輯:秦云
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