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從一支《唐宮夜宴》窺見大唐時尚密碼

2021年03月15日 09:59  |  作者:陳品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這個春節,河南春晚上的一支《唐宮夜宴》舞,讓一群“唐朝胖妞兒”成功“出道”,圈粉無數, “大唐第一女團”名號當仁不讓。《唐宮夜宴》靈感來源于唐俑,節目最大程度還原了唐三彩樂舞俑的真實形態,包括妝容、服飾、儀態和道具,也讓大家認識到了唐俑這種藝術的古老魅力。

每個時代對于美有不同的理解,有各種此起彼伏的風尚,而唐俑對這種時代風尚也有著生動的詮釋。想了解唐朝的時尚密碼?走,跟著小姐姐們走一遭吧。

“以胖為美”是人們對唐朝最大的誤會

舞蹈演員對身材要求極高,而《唐宮夜宴》的創作團隊卻為“怎樣才能胖得自然”傷透了腦筋,最終,團隊選擇在嘴里塞醫用脫脂棉球來讓演員們的臉完美地“胖”起來,又用海綿假體衣讓身體“胖”起來。于是,我們看到了一群“胖萌”的唐朝姑娘,穿著寬大飄逸的唐三彩色樣紗衣,一顰一笑,仿佛從古畫中走出來,展現出別樣的風韻。

如今,說起唐代的審美,人們總會想到 “以胖為美”,以至于“胖”成為了唐代的標志性符號之一,那些為減肥困擾許久的姑娘們只恨自己沒能生在唐朝。

提到唐朝的“胖”,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名詞叫做“環肥燕瘦”。還有人認為正是因為“肥”的楊貴妃受到唐玄宗的青睞,從而影響了唐人對美的追求。

然而事實上,在唐代官方史料以及唐人文學作品中,都沒有關于楊貴妃“肥”的描寫,五代人和宋人所修的《新唐書》和《舊唐書》的“楊貴妃傳”中也只是用“姿色冠代”“資質豐艷”等語焉不詳的詞匯來描繪。這里的“豐”,可以理解為豐滿,而絕非胖。杜甫《麗人行》中形容楊貴妃說“肌理細膩骨肉勻”,李德裕《柳氏舊聞》里,正寵愛著楊貴妃的唐玄宗給太子選妃,讓高力士“選人間女子細長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細、長、白,三項標準,無論哪一條都和胖相距甚遠。再者說了,楊貴妃也是個擅長歌舞的女性,大約并不至于肥胖。

如果仔細審視出土的唐女俑形象,我們會發現,以清瘦為特點的唐俑普遍存在,尤其是唐初,修長類型幾乎是全部陶俑的特色;至于說豐腴形象為楊貴妃開創,楊貴妃表示:這個鍋我不背,事實上早在楊貴妃出世之前,女俑中已經充斥了豐腴形象。

唐代女俑的形態可以分為五大類型,分別是呆板清瘦型、修長勻稱型、豐腴圓潤型、臃腫厚實型和病態纖弱型。第一類呆板清瘦的女俑主要在唐初高祖至高宗時期,反映了唐初以清瘦為主的審美取向。實際上,在唐以前,女性主要是以纖瘦為美的,漢代的纖弱清瘦之風在魏晉時期依然盛行并一直延續到隋末唐初。作于貞觀十四年的《步輦圖》中幾位為太宗抬輦、舉扇的宮女被刻畫得極為精細,身材纖瘦婀娜,從繪畫的角度反映了當時對女性體態的審美取向。

第二類勻稱修長型女俑主要出現在高宗早期至玄宗早期,尤其高宗中晚期至武后時,這一時期是唐文化的初步發展期,女性審美已經和唐早期有了一些變化,沒有呆板的嬌弱無力感,大多比例勻稱,給人一種清新干練的感覺。

第三類珠圓玉潤型女俑多見于武后執政至唐玄宗開元盛世期間,即盛唐時期。女俑形象大多呈現出一種豐腴圓潤卻不失矯健靈活之美。這也正是給人造成唐代“以胖為美”錯覺的原因。然而,即便在盛唐,胖也不是審美的標準,健康、開放的審美風潮才是主流。《舊唐書·外戚傳》記載,“(太平)公主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則天以為類己”,由此可見,最遲在武則天執掌朝政前后,唐代女性審美已經偏向于豐腴。

厚實臃腫型女俑形象主要集中在安史之亂至代宗時期,即8世紀中后期。隨著唐朝國勢漸衰,那種自信、大氣之風已不再,盛唐時期的豐腴延續下來,就變成了厚重甚至臃腫的趨勢,有些女俑身上可以看到大腹便便感,美感和藝術價值都不如盛唐時期了。

纖弱病態型女俑出現于8世紀末到9世紀中期,數量比較少,這一時期社會由兼容并包轉向閉塞自守,審美也有向清瘦回歸的趨勢。

時尚圈有一句話古今通用,那就是——時尚是個“圈”。歷時近三百年的唐朝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審美標準,并不能簡單地用“以胖為美”概括,而是經歷了由魏晉以來纖瘦之風向盛唐豐腴美艷的過渡,安史之亂后又由豐滿向纖瘦回歸的過程。

撞色、碎花、波點元素齊出 “男友風”早就流行

如果是熟悉唐朝文化的人,一定一眼就認出,《唐宮夜宴》中演員們服裝配色不就是唐三彩最經典的配色嗎?唐三彩的配色主要以黃、綠、褐三色為主,還有藍、黑等釉彩。將綠色、黃色定為主色調,二者的漸變色做調和色,演員們穿起來,艷麗又不俗氣,滿滿的高級感撲面而來。

唐代女俑的服飾最主要有三種樣式:一是齊胸襦裙,二是胡服,三是男裝,舞臺上演員們所穿的就是唐朝非常流行的對襟齊胸襦裙。唐代襦裙裝樣式多樣,僅襦衣的領型,就有圓領、方領、直領、斜領、雞心領以及各種形式的翻領(和現在的海軍領有幾分相似)。

雖然這種時裝在整個唐朝都非常流行,但從不同時期陶俑服裝的細微變化,還是能看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存在明顯的著裝區別。唐初仍延續前朝的著裝風格,女性流行穿交領窄袖的襦衫,齊胸束腰長裙,肩搭帔帛(有點類似現在的披肩)。陜西禮泉昭陵鄭仁泰墓出土的彩繪帷帽女騎俑,身穿乳白色襦衫,外套裝飾紅色花紋彩繪的半袖,下身是淡黃色條紋長裙。這身打扮,走的是現在流行的“小清新”風,再配上她那頂時尚的“漁夫帽”,走在大街上想必一定是吸睛無數的。

到了盛唐時期,隨著經濟快速繁榮,女性的生活變得悠閑散漫,所以袖口變得日益寬大,大有如今拖地禮服的氣勢,以至于《新唐書·志十四》中記載官方有規定“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過三寸,襦袖不過一尺五寸”。這個時期不僅裙子越穿越大,領口款式也發生了變化,出現開得很低的袒領。如方干《贈美人》:“粉胸半掩疑晴雪”,歐陽詢《南鄉子》:“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半胸酥嫩白云繞”等詩句,描寫的都是此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最大膽的裝束,充分反映了唐代的開放及自由。

不過,如果你把袒胸和唐代女性流行裝畫個等號,那就太片面了。其實,袒胸的風尚到了安史之亂后期就慢慢消歇了。中晚唐時期整體女性著裝風格慵懶閑散,束裙位置降至胸部以下,并且露出作為內衣的抹胸,外罩寬大的紗縠(一種質地輕薄纖細透亮、表面有皺紋的紗)。

唐代裙的色彩也很豐富,以大紅色為多,處處透著自信和大氣的盛唐女性將色彩美學玩到了極致,艷麗的撞色搭配美得不像話,而且這些配色現在穿也一點不過時。比如這個猶如超模定點造型的三彩釉女俑,藍綠相近冷色搭配,一條黃色披肩直接點亮全身造型,極有韻味。高腰線這種時尚秘密也被她掌握,直接將腰線拉到胸口,什么“胸以下全是腿”都弱爆了,因為人家追求的“頭以下都是腿”的視覺效果。

類似的還有這個戴帷帽騎馬女俑,橙色的短袖加上薄荷綠的長袖內搭,兩種顏色碰撞清新又明媚,下穿條紋長裙,顯瘦又有氣場,加上帶薄紗的高頂帽,顯得高貴而神秘。這種帽子叫帷帽,男女皆可戴,女用帷帽還會在網簾上加飾珠翠,美貌發揮空間非常大。帷帽在唐朝非常流行,到武則天時,不論宮女還是民婦,騎馬外出多戴帷帽,《舊唐書·輿服志》里記載稱“帷帽大行,冪(罒離)漸息”。唐高宗認為這樣有傷風化,還曾下敕禁止。后來到了唐玄宗時期又重新流行了起來,一直沿用到明代,時尚生命力不是一般的強。

對于追求新意的唐代姑娘們來說,光玩純色搭配顯然不夠,陶俑們都非常敢穿,什么“三色原則”根本不存在的,把顏料板穿上身又怎樣?雖然色彩多了點,但因為遵循同色系漸進原則,搭配出來卻很和諧。不僅配色大膽,波點、條紋、碎花……時髦的元素也一個都不能放過。

唐朝實行兼容并蓄的開放政策,皇族本身也具有少數民族血緣,所以胡人的生活習慣和穿衣打扮在中原地區被效仿,正如唐代元稹在《法曲》中所描寫:“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騎與胡裝,五十年來競紛泊。”現在出土的大量陶俑中,頭戴渾脫帽、窄袖緊身、腰系革帶、腳穿胡靴的女性形象,就是唐代女性崇尚胡服的真實寫照。中唐以后,胡服風氣逐漸消解,傳統的寬袍大袖長裙又盛行開來。

現代女性穿衣的“男友風”,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曾流行過。初唐、盛唐墓葬中大量出土穿男裝的女俑,她們笑容自信,酷感十足。穿男裝無論在宮廷或貴族女性還是市井百姓都有出現,《中華古今注》中記載:“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靴、衫、帽,內外一體也。”女穿男裝,一部分源于當時社會自由、開放、崇尚個性的風氣,而且唐代女性可并非“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深居閨中,她們打球、騎馬、射獵、郊游,生活豐富多彩,像打馬球這樣的運動,繁復的長裙自然是不方便的。不過這種時尚流行時間并不長,安史之亂以后至晚唐便不再見。

發量不夠假發湊 “丸子頭”有多種扎法

說完了演員們的服裝,再來看看她們的妝容和頭飾。《唐宮夜宴》中的發型為改良版的驚鴻髻。所謂驚鴻髻,又叫驚鵠髻,是將頭發攏至頭頂,分兩股綰成鳥展翅欲飛的樣子。馬縞《中華古今注》記載稱“魏宮人好畫長眉毛,令作蛾眉、驚鵠髻”,可見驚鴻髻由魏文帝時期宮中少女創制,多展示女子的青春朝氣蓬勃,在初唐至盛唐時期很受歡迎,如這位梳驚鴻髻的女俑,抿嘴帶笑,看得出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從實物出土的唐代女性陶俑來看,她們的發型可以說豐富多彩,標新立異,讓那些滿腦子奇思異想的Tony老師們也自嘆弗如。唐朝女子的發型有一百多種,比如雙環望仙髻、單刀半翻髻、驚鴻髻、雙螺髻、丫形髻、回鶻髻、峨髻、倭墮髻、烏蠻髻、拋家髻等。其中以高髻所占數量最多,有的發髻竟然能高出面部兩倍以上,可以說相當夸張了。對于這種奢靡之風,唐文宗曾下令“禁高髻、險妝、去眉、開額”等,但并未能擋住唐代女性堅持“我的頭發我做主”。高髻一直到晚唐時期仍頗為流行,晚唐元稹有詩“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春風”,陸龜蒙的《古態》詩中也說道“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別以為只有現代人有發量的困惑,古代人同樣為此煩惱傷身。梳這類高髻需要發量多,很多人只好用填充假發的方法來解決。有的干脆做成脫戴很方便的假髻,稱為“義髻”或者“假頭”。貧窮人家的婦女無力購買假髻,遇到盛典只好向別人借用,名曰“借頭”。原來,古人的發量也沒有《簪花仕女圖》中表現得這么“驚人”。

在魏晉南北朝時婦女就用假髻裝飾,到了唐代更是使用很廣,就連傾國傾城的楊貴妃也會借助假發來增加美貌,據《新唐書·五行志一》記載,時人為之語曰:“義髻拖河里,黃裙逐水流。”

有時候,古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你不得不服。他們還發明了一種沒有頭發的“假發”。新疆吐魯番地區阿斯塔納村古墓群,編號第二零六號張雄夫婦墓中,曾出土了兩件薄木質胎底假發髻,其中有一款漆木制假發髻呈螺旋狀,發絲精細勻稱。此發髻是以麻布為襯里,把棕毛纏繞在麻布上,制成一個造型,再經過染色處理制作而成。還有一款外涂黑漆,并繪有細致的花紋,狀如“半翻髻”,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釵簪之用。這座墓出土的女俑頭上髻式與此相同。

唐朝對外交流廣泛,回鶻髻就是從回鶻族婦女中傳入中原的發式。安史之亂時,回鶻出兵幫唐朝平定安史之亂。之后,回鶻和唐朝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生活方式也互相滲透,唐朝女子吸收了回鶻女子的發型樣式,并加以改良。回鶻髻可分為單股或多股,在頭上扎一個如拳頭大小的髻,有的會再用紅絹系上固定于頭頂,有點升級版丸子頭的意思,畢竟“高五六寸”。精致的唐代女子還會在發髻上根據自己的審美和喜好插上各種頭飾,盤成自己喜歡的形狀。可以說,在扎丸子頭方面,唐朝姑娘們真正達到了“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境界。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河南春晚 唐朝 舞蹈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真人国产作爱免费视频 | 香蕉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粉嫩高清AV | 日本免费一区小泽玛利亚视频 | 日韩精品中文在线一区二区 | 日本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