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守護文明根脈 促進交流互鑒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任何國家和民族都在歷史和文明的根脈上成長。歷史文化遺產是物質遺產,更是精神遺產。無論是印刷、刺繡等傳統技藝,還是文物、古跡等物質實體,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的文化遺產,凝結了人類智慧和精神財富,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載體,也是一個民族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
歷史文化遺產是古老的,也是現代的。這些古老的文化符號、文化密碼,啟迪著科技文化的創新靈感,深刻影響著當代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保護和傳承好文化遺產,不僅彰顯歷史智慧和人文情懷,而且能夠惠及當下和未來。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通過建立健全各層級博物館、展示館、傳承保護基地、國家文化公園或遺址公園,加強歷史文物征集,改善文物藏品保護條件,讓歷史文化遺存遺址得到了較為科學、更為妥善的保護并留存后世;通過運用新興媒介和數字技術,設置互動性強的傳統技藝體驗活動,切實讓“文物活起來”,讓觀眾更直接、更深入地感知文化遺產的歷史魅力和現實意義;通過培養非遺傳承人,扶持傳承人創辦文化創意產業,讓歷史文化更好地融入經濟發展大局,增強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歷史文化遺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近年來,我們廣泛舉辦各類國際學術研討活動,創辦《印刷文化(中英文)》等雙語學術期刊,開設多語種歷史文化傳播網站,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國際傳播搭建溝通橋梁和研究平臺。通過舉辦面向世界的文化專題展覽,打開文明交流大門,挖掘并講好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歷史貢獻。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主體,開展絲路文明研究活動,體現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不忘本來,進一步研究和守護好珍貴歷史文化遺產。要探源溯流,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系統研究,堅持保護和利用相結合,深入挖掘歷史實物證據,世代傳承歷史文脈。現在有不少“網紅”博物館善于運用社交媒體等新興平臺傳播古老文明,在增強歷史文化遺產吸引力方面做了有益探索。現代傳播手段可以增色添彩,但博物館里的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在鼓勵面向市場靈活創新的同時,一定要堅持文物為本、保護優先,把人文精神、文明內涵高高托舉,為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的文化滋養。
吸收外來,加強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要共同設置歷史文化研究課題,深化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對話,塑造國際學術交流品牌項目。廣邀世界同行分享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物收藏、技藝傳承和宣傳教育等方面的學術成果,講清楚古文明全球傳播的關鍵性問題,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講清楚中華民族文化所蘊含的人類命運與共的東方智慧,讓歷史文化更好凝聚各國人民的思想認識和情感認同。
面向未來,創新歷史文化遺產的表達方式。互聯網時代,文化遺產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博物館也要會講故事。堅持專業化與大眾化、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緊跟時代步伐,發揮融合手段,才能讓古老文明吸引現代受眾的注意力。要以“融媒體”思維運營博物館,加強線上線下傳播互動,創造貼近年輕群體的文物展示方式。中國印刷博物館正在利用先進媒介技術手段打造數字博物館,通過全息影像、裸眼3D,讓印刷機等工業文化遺產實現360度影像展現,為觀展人群創造沉浸式傳播體驗。同時,通過與廣播電視臺合作、進駐短視頻平臺,錄制多檔文化節目,做好傳統文明的現代表達。利用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文創產品,也是博物館的生存之道,有利于歷史文化遺產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人類要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蘊藏在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精神內涵,是人類來時的路標,也是未來前行的動力。完成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需要我們守護好文明根脈,用歷史智慧的結晶更好地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明 歷史文化 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