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喚醒大運河厚重的文化記憶
提起京杭大運河,人們自然會想起縱貫2500多年、綿延3200余公里的浩渺煙波。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北京的運河遺跡愈加豐富。如今,在保護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運河文化遺產活起來,不僅為參觀者帶來驚喜,也讓千年運河重煥生機。
大運河北京段橫跨七區,以白浮泉、玉泉山諸泉為水源,注入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經長河,引入積水潭(今什剎海),經玉河(故道)、通惠河,最終流入北運河。近年來,文物部門在白浮泉、玉河故道和路縣故城等9處遺址點的考古中取得重要成果,古閘、堤、橋、碼頭等運河水工遺存重現,成為元、明、清三朝大運河漕運興衰的明證。
曾經的“故宮看門人”單霽翔說過,文物應該得到修繕,神采奕奕地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保護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傳承。只有這樣,文化遺產才有尊嚴,才能成為各個城市、各個地區發展的積極力量。
歷史文化是城市之魂,古都北京尤其如此。《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提出,大運河與長城、西山永定河,是北京文化脈絡乃至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北京要系統開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營造藍綠交織生態文化景觀,打造文化旅游魅力走廊。
規劃是這樣提的,人們也是這樣做的。在運河遺存不斷被發現的同時,沿線的文物在保護和修繕中洗去經年的塵埃,被運河水穿成一串閃亮的“珍珠項鏈”。
近日,古都北京又迎來一場文化盛事——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文化節期間,北京通過講述對水源、水閘、橋梁、碼頭、倉庫、古遺址、古建筑、石刻等各類遺產的保護修繕過程和它們所承載的歷史故事,讓更多人讀懂這本厚重的“史書”。
位于昌平區的白浮泉,是大運河的最上源。如今,白浮泉遺址都龍王廟圍墻、九龍池碑亭維修工程已完成。在海淀區,“運河第一閘”廣源閘不遠處,是皇家寺廟萬壽寺。目前,萬壽寺及周邊地區全面騰退,今后將和延慶寺、五塔寺連片打造新的“打卡地”。取“漕運通濟”為名的通州區則在綠心森林公園設置運河故道、千年惠林等36個景點,北關閘至甘棠閘河道通航后,大量市民來此泛舟……
從專題展覽、云端展示、學術講座、非遺活動、文體融合到各種延展活動,大運河文化節用一連串活動聚攏起人氣,闡釋大運河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多渠道傳播保護理念,讓運河遺跡真正活起來。畢竟,妥善封存的文化遺產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一段舊時的記憶;而“喚醒”后生動鮮活可親近的遺跡,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年輕一代跳動的脈搏中,真正傳承下去。
編輯:楊嵐
關鍵詞:大運河 文化 運河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