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深圳市慈善事業發展藍皮書》發布——
“年度慈善捐贈近百億”如何煉成作為慈善事業發展的“高地”,廣東省深圳市近年來正在打造“慈善之城”,慈善組織蓬勃、有序發展,在慈善領域創造了新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質量”。
截至2019年10月30日,深圳市社會組織數量達10733家。其中,社會服務機構5715家,社會團體4632家,基金會386家。經認定和登記的慈善組織共261家,總量排名全國前三,其中有65.5%的機構是慈善法實施之后直接登記成為慈善組織的。
2020年12月30日,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在線發布《深圳市慈善事業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對該市慈善事業發展進行總體表述,并從人才、捐贈、脫貧攻堅、志愿服務、企業社會責任、社會工作服務、社區慈善等多個領域進行系統闡述,“破解深圳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個密碼”。
慈善事業飛速發展凸顯人人向善氛圍
近年來,深圳市的慈善事業逐漸呈現出捐贈渠道多樣化、社會組織為主力的特點。2016年,捐贈款物合計超23億元;2018年,捐贈款物近99億元。兩組數據對比,可見深圳的慈善事業發展之迅速。另一項可供對比的數據是慈善事業的GDP占比。2016年至2018年,深圳年度捐贈總額占該市GDP的比值分別為0.12%、0.24%、0.41%,人均捐贈額也不斷攀升,于2018年達到了人均捐贈額761元的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藍皮書》認為,這些數據凸顯了深圳“人人向善”的氛圍。
為了讓慈善公益觸手可及,深圳市在全市范圍內搭建慈善參與平臺,市民參與慈善主要有3個途徑:一是形式多樣的各項慈善活動,如愛心義賣、一元捐、隨意捐等方式;二是參與志愿服務,深圳市的注冊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約為13%;三是參與線上線下慈善募捐。
調研顯示,深圳市慈善事業的參與方多元化,包括黨組織、政府、企業、慈善組織、媒體、學界以及公眾。深圳市的慈善事業還呈現專業化、生態化、信息化以及社會化的特征。此外,由于深圳市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城市區位優勢,慈善事業相應地呈現出組織化、社區化、規模化、跨界化的特點。
《藍皮書》認為,深圳市目前已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慈善文化,“慈善助人”的理念已深入市民之中。
從社會基本公共服務補充供給及相關社會問題解決等方面來看,數量不斷增長的公益慈善組織和社會服務機構,為此貢獻了重要力量。《藍皮書》認為,正在興起的公益慈善組織和基層社區構成了當前社會活力的主要源泉。
政策法規逐步完善戰略規劃應加強
在慈善捐贈總量不斷提高以及公益慈善機構日漸活躍的同時,深圳市正逐步完善慈善事業的政策法規體系。
2016年,慈善法實施以來,深圳市出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法規促進其落地。目前該市正在推動與完善《深圳經濟特區慈善事業促進條例》立法工作,其重點是完善登記管理制度,此外還將促進慈善信托備案工作的深入開展并優化公益慈善發展相關的財稅服務。
在完善慈善組織登記與認定制度方面,目前,深圳市認定的慈善組織數量仍然較少,市、區兩級社會組織共有10733家,而認定為慈善組織的只有261家。《藍皮書》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有3個:一是慈善活動界定存在實踐問題;二是慈善組織認定的制度限制大;三是慈善組織制度激勵機制不足。
慈善信托方面,2016年慈善法實施以后,深圳市就出現了慈善信托的“搶灘登陸”,慈善信托備案工作有序進行。截至2019年底,該市共備案9單慈善信托,資金累計約1.03億元。然而,深圳市慈善信托發展還存在政策法規支持力度不足的問題,《藍皮書》期待地方性法規的出臺為慈善信托發展“拆墻松綁”,添加動力。
在優化慈善組織的財稅服務方面,深圳市正在探索建立全市統一的慈善捐贈稅收優惠服務平臺和非營利組織稅務專管員制度,推動出臺基金會接收非貨幣性資產捐贈的相關稅收優惠細則。
目前,深圳市慈善事業的發展仍缺乏全市層面的頂層戰略規劃部署,這導致部門間出現不協調的現象,比如慈善事業的數據、信息的對接與共享仍存在明顯的部門壁壘,因而在政府主導方面需要深入探討。《藍皮書》期待深圳下一步有更大創新,為社會治理體系提供更多成功樣本。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慈善 深圳市 組織 慈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