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宏觀 金融 行業 國企 民企 人物 新資訊

首頁>經濟>資訊

難忘2020:經濟界大咖委員這樣建言

2020年12月15日 09:28  |  作者:崔呂萍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丘吉爾說,不要浪費一場危機。

令人難忘的2020年已“余額不足”,這一年里,本著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于危機中育新機的思路,多位經濟界委員的履職進程令人矚目。梳理他們建言獻策的“方法論”,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大咖的所思所言有溫度、接地氣,提出的建議更是一針見血。

在任何情況下談經濟,

都要積極發現新問題、新方向

“疫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大而廣,我們要關注變化中的亮點,去發現一些新問題和新方向。”今年2月初,當我們最早圍繞疫情對經濟影響話題采訪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時,他對于人民政協報在未來一段時間里的報道思路給予了很好的建議。

不僅這樣建議,屠光紹自己也是這樣做的。疫情暴發之初,屠光紹判斷,為防止消費“失速”,必須抓住“宅經濟”帶來的新機會,宅家工作正在倒逼供給側行業“觸網”轉型,消費供給方式也由此發生了很大變化。特殊時刻,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也都要以扶持企業生命力、保住員工飯碗為主線。

今年3月,當我國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果時,屠光紹建議,要加快恢復經濟,為全球經濟正常運轉提供動能。彼時,歐洲疫情防控進入膠著時刻,美國疫情正加速蔓延。“疫情總是階段性的,我們要在‘走出去’和‘引進來’方面及時做好謀劃。”避免被動,是這一階段屠光紹的主要觀點。

誠如屠光紹所言,疫情是階段性的。4月8日,武漢解禁,也為中國經濟復蘇打開了一扇門。當過城市“父母官”的屠光紹表示,要調動城市有序恢復活力,除了餐飲消費券、體育消費券,還可以考慮出行消費券,鼓勵大家有序出行,甚至可以考慮推出城市綜合消費券。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面對記者的采訪邀約,屠光紹表示,保住我們自己的產業鏈、供應鏈,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深化改革,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科技進步與創新,搶占產業鏈、供應鏈的制高點;第二步是擴大開放,更多支持我國的企業高質量地走出去。

從某種意義上說,疫情倒逼了數字經濟的發展。2020年9月,談及全球需要共同完成“破局”時,屠光紹提出,一是破疫情危局,二是破經濟困局,三是破全球變局。3個破局中,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都肩負著新使命:“傳統資產正在加快與數字資產等新興資產形態之間的融合,這里涉及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加快制定數字安全法。”

時值年末,展望未來,屠光紹認為,一個需要關注的話題是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有效循環。這里可分為六個層次:即社會融資體系與產業結構調整,金融服務形態與各類企業需求,金融市場功能與資源配置效率,金融機構體系與服務供給渠道,金融產品工具與滿足需求能力,金融政策和監管與經濟運行。

對“雙循環”的解讀 

這位委員建議通堵點、連斷點、強優點

“產業門類齊全,這是我們當下的優勢,而打通堵點、連接斷點和強化優點,則是我們當下發展的方向。”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的觀點,常常讓人耳目一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人民政協報記者在多個抗疫節點對他進行過采訪,幾乎每一次,都能夠從王一鳴的觀點中汲取特殊階段穩定經濟的認知養分。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王一鳴分享了他認為比較重要的路徑。

“我認為至少有五件事要抓緊做——要下決心推動產業鏈升級,實現短板領域的國產替代,比如圍繞半導體與設備等領域,順勢推動技術升級,支持國產化應用和進口替代;要保障出口企業的海外訂單交付能力,特別要保障龍頭企業和關鍵產品生產出口,以降低供應鏈被替代的風險;要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牢牢黏住外資企業,讓他們因不愿失去中國的巨大市場和良好的產業配套環境而不想走;要以高水平開放保持產業鏈競爭力;要加強與日韓和東盟的供應鏈合作,這對深化區域內合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王一鳴這樣說。

7月,在接受我們采訪時,王一鳴提出,中國防控疫情和經濟恢復都走在世界前列,這一背景下,一定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穩住就業促進消費。同時,要加快推進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積蓄經濟發展新動能,還要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依靠改革育新機開新局。

8月,在一次公開表態中,王一鳴表示,促進“雙循環”是需要媒介的,外資企業就是非常重要的媒介,要發揮好它們外引內聯的獨特作用:一方面要保護好外資企業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國內企業也要不斷增強競爭力,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這兩方面相輔相成。

時至年末,再論“雙循環”,王一鳴將關注點聚集在新發展格局對我國區域發展的新要求上。他建議,增強沿海地區外引內聯的紐帶作用,在中西部地區培育更多戰略性增長極,加快建設連接國內外市場的立體大新通道,將縮小地區間“數字鴻溝”作為重要著力點,提高地區間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強化區域政策與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內在一致性。

于磨難中保持樂觀,

在成功時積聚再出發的動力

“磨難何所懼,風雨向前行!”2020年2月,當人民政協報記者在問候平安之余,請教張連起對于中國經濟經此一疫的看法時,這位以“不做喜鵲,不做烏鴉,只做啄木鳥”為履職信條的全國政協常委,鏗鏘有力地說了這10個字。在他看來,疫情防控與實現經濟社會目標任務從來不是對立的關系,更要確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性、階段性、可控的。

張連起是樂天派,但在特殊時刻,他對中國經濟的樂觀態度是有根據的——到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之時,要求我們不失時機抓好復工復產,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搶回來、補回來。同時要看到,一些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也在這次疫情中得以拓展。智能制造、在線辦公、資訊App、醫療服務、在線視頻、手機游戲、在線教育等行業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這表明,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亟待充分釋放。

在這一階段,財稅專家出身的張連起常常在幫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算賬”。如果抗疫與穩經濟并行是一份考題,那么在張連起看來,讓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是答好考卷的關鍵。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方面要加強逆周期調節、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保持合理適度財政支出強度,另一方面要優化資金配置和結構、提高使用效率。切實發揮內涵式財政政策對收官之年、戰“疫”之年的戰略支撐作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多個場合,張連起都明確表示,擴大內需是應對疫情短期沖擊、促進經濟回升向好的緊迫要求。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和貨物貿易國,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要靠不斷擴大內需拉動,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需。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也是培育發展國內市場、為各國創造更多互利共贏機會、應對一些國家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有效途徑。

與業界人士共同探討如何準確理解“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成為張連起2020年下半年學術研究中一項重點任務。用他的話概括,擴大內需有幾大發力點:克服疫情影響,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著眼長遠,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實施步伐;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更加注重補短板和鍛長板。

時至年末,聚焦明年經濟工作,張連起提出5點建議。

一是要從制度和政策上引導和鼓勵更多本土企業進入實體經濟,扎實做好主業,做產業鏈的“耐心資本”。

二是發揮現有產業集群和大企業在產業鏈和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三是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提升產業鏈國際競爭力。

四是解決創新動力特別是基礎研究動力不足的問題,從根本上破除評價體系中激勵導向和國家需求之間的矛盾。

五是矯正現有營商環境中行政處罰過度過苛的現象,防范信用歧視。

編輯:秦云

關鍵詞:經濟 疫情 消費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伊人成大香线蕉99综合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观频蜜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现在在线免费观看AV |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第一页 | 亚洲字幕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