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人物
全國政協委員葛志榮:50年“檢驗檢測老兵”守初心不褪色
20世紀六十年代末,大學畢業的葛志榮從一名基層檢驗人員開始做起,與檢驗檢測工作結下不解之緣。
從現場檢查、口岸取樣,到實驗室檢測、出具結果,以及與國外技術人員交流、談判,基層工作后再轉入管理崗位,先后出任原國家商檢局副局長、原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局長、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分管國家進出口商品的檢驗監管、出入境人員和動植物的檢驗檢疫、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等工作,退休后擔任國務院參事、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會長。在檢驗檢測領域,葛志榮堅守了50年之久,稱得上是一名“質檢老兵”。
經歷過我國質檢工作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回望過去,葛志榮表示,從最初的“低水平檢測”、很多要依賴國外,到如今擁有完善的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檢測設備逐步國產化,乃至很多檢測技術超越國外,中國檢驗檢測水平的提高始終伴隨著對外開放和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南巡講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黨的‘十八大’召開都是重要節點,中國掀起一輪輪新的改革開放熱潮,中國不斷加大對外開放,我國對外經貿發展突飛猛進,貿易量持續增加,進出口檢驗檢疫工作的‘把關’作用愈加凸顯,國內對產品的質量和檢測技術、標準、方法等越來越重視,國家給與很大的投入,專業人員隊伍、實驗室建設和法規標準體系也日趨完善。”葛志榮說。
2018年4月,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職責和隊伍劃入海關總署。出入境檢驗檢疫工作回歸其把守國門、維護國門安全的監督職責。
葛志榮,就是這樣一名“把關人”。
從“不會”到“提升”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出口商品主要以土特產品和農副產品為主。當時的檢測水平還不像現在,我們就曾動手實驗,自己摸索方法。”講到這里,葛志榮給記者分享了幾個案例。
兔肉,在歐洲一些國家市場很受歡迎。20世紀80年代,我國多是以家庭養兔為主,引進優良品種,最后發展成規模化養殖,形成規模化出口。“但當時一些發達國家向我們提出了兔肉中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等衛生要求,可我們還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沒有檢測方法,于是我們就查閱國外資料,自己實驗方法,配備檢測儀器,就這樣一步步探索,最終制定出我國檢測兔肉農藥殘留的方法標準。直到現在,兔肉都作為我國出口農產品中的‘拳頭產品’。”葛志榮說。
由于當時我國的檢測手段還不完善,也會有產品在銷往國外時被退回的事件發生。“這樣的例子時有發生,比如,70年代的時候,我們的花生就被批量退回過。”葛志榮說:“花生發霉后容易產生黃曲霉毒素,這是一種致癌物質。為確保花生的食品安全,各國制定了嚴格的黃曲霉毒素限量標準。于是,我們也通過自己試驗、研究,參考國外數據,制定了檢測方法標準,最終準確測定了花生中黃曲霉毒素含量,并及時出具證書,從而保證花生的各項檢測數據符合國際標準和順利出口。”
檢驗檢測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很多工作并不是只在制成品出口階段才開始,而是從源頭抓起。為了讓記者有更清晰的了解,葛志榮又以茶葉為例。
“茶葉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喜愛的中國特產。而對茶葉的出口質量就需要從源頭抓起。”葛志榮告訴記者,茶葉采摘時,質檢人員會和生產部門同志一起去茶園,檢測土壤、水質、茶樹等數據,直到制成品環節和出口檢驗,介入全過程,以此保證茶葉出口時的各項標準都是合格的。
列舉了這么多出口商品,葛志榮不忘給記者補充道,“當然對進口商品也同樣嚴格。比如我國需要大量木材,但木材容易夾帶大量病蟲害,這就需要口岸檢疫人員嚴格把關,對木材消殺滅菌,進行檢疫處理和檢測,直到確保這些有害生物被消滅后才能準許進入我國。”
經過不斷的發展,如今的中國擁有了10多萬項各級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有些企業還擁有自己的企業標準體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參考、引用了國際標準,這些都成了從事質檢工作最基本的做法。”談及檢驗檢測的重要性,葛志榮認為,一方面,檢驗檢測工作讓企業生產者提高了質量意識,保證產品達到安全標準,保障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有利于我國對外經貿的發展。
編輯:楊嵐
關鍵詞:檢測 檢驗 葛志 志榮 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