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農業科技 精準扶貧 三農人物 品牌興農

首頁>農業>資訊

暖風遍吹賀蘭山

——寧夏“一村一年一事”行動重民生補短板紀實

2020年11月09日 17:26  |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糧豐物阜,塞上江南。寧夏是一片被上天眷顧的熱土,“父親山”賀蘭山自南向北綿延400里,用雄偉的身軀遮擋來自騰格里沙漠的侵襲,敞開胸襟擁抱被“母親河”黃河滋潤的沃野。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進程中成果豐碩,但放在全國來看,這里仍是民生短板較為突出的地區。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設美麗鄉村,促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寧夏做好“三農”工作、補齊民生短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今在賀蘭山下、黃河岸邊,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并大力推進的“一村一年一事”行動的暖風正吹遍寧夏每一個村莊,成為重民生、補短板和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更溫暖著廣大農民群眾的心。


農村的事農民說了算,著力解決補民生短板“最初一公里”問題


針對民生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潤兒指出,要緊盯群眾關切的熱點難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千方百計辦好一批民生實事,想方設法解決一批民生難事,著眼長遠抓好一批民生大事,切實提高鄉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寧夏民生的短板主要在“三農”。自治區黨委副書記、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姜志剛說,做“三農”工作要走好群眾路線,每一項工作都要尊重農民意愿,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舉措細化到村莊。

“一村一年一事”,即每年為每個行政村至少辦好一件實事。在談到這一行動的目標指向時,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王和山表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農民的事情農民提,農民的事情農民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久久為功,推動“三農”領域補短板和“五個振興”在村莊落地見效。

“行動的發起源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自治區黨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廳廳長王剛說,“調研中,農民群眾反映最多的,主要是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小事、難事。我們認為,老百姓再小的事都是大事。”

通往葡萄園的路要修、黃花菜的曬場要硬化、村里急需新建兩個公廁……從寧北平原到寧南山區,農牧民反映的問題,都裝進了農業農村干部的心里,也被帶回到辦公室的案頭。要辦的事很多,先辦哪個后辦哪個?村里那些事究竟誰說了算?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干農業靠農民,住在農村的也是農民,鄉村振興必然是包括農民進步在內的全面振興。最終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農村的事必須要由農民說了算。”自治區黨委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羅全福說。

這一認識,進一步明確了農民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也是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民生補短板的“最初一公里”。

方向定則思路明。從2019年7月開始,自治區黨委農辦牽頭開展調研,經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復論證,最終形成了《關于在全區農村開展鄉村振興“一村一年一事”行動的意見》,并由自治區黨委辦公廳、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隨后工作方案、工作臺賬等相繼出臺,搭建起“四梁八柱”。

隨著2020年日歷的開啟,一場聚焦農民群眾實際困難和問題的“一村一年一事”行動,在賀蘭山下轟轟烈烈展開。

事怎么定——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農民群眾自主決定所辦實事,村民討論清楚一件辦一件,確保年度不漏空,行動不走虛,件件有結果。實事由村集體決定、村民全面參與,村“兩委”組織實施、村監會監督、村民投工投勞、自我建設,政府指導和扶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

錢怎么來——各市、縣(區)和相關廳局將行動事項納入年度優先實施項目,把項目資金支持和調動社會力量投入結合起來,統籌整合脫貧攻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一事一議等項目資金,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集中力量辦大事。截至今年10月底,全區累計完成投資19.3億元。

人怎么干——黨委農辦抽調人員組成工作專班,各市、縣(區)成立由黨委和政府分管負責同志任組長的工作機構,形成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和鄉鎮配合,專人負責,上下協同,銜接有序的工作機制。建立工作任務臺賬,按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清單分類管理,年初建賬、年中查賬、年底交賬、逐一銷號,建立工作推進落實定期報告和調度通報制度。

同時實行掛圖作戰,制定行動推進路線圖,明確時間表,落實進度要求,實行“一張圖紙管到底”。制定全區行動考核評價方案,結合日常抽查檢查和調研掌握情況,對各市、縣(區)推進情況跟蹤監督。根據考評工作成效確定400個行政村,每村以獎代補5萬元。

據統計,今年除西吉縣集中精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外,全區共確定“一村一年一事”辦理事項1890件,其中基礎設施905件、產業發展455件、公共服務238件、鄉村治理213件、農村改革41件、其他38件;其中申請自治區辦理43件,市、縣(區)、鄉鎮、村辦理1847件。

近一年來,“一村一年一事”行動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細化到村莊,從能辦的事、必辦的事和老百姓的小事、難事做起,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抓手、補短板強弱項的具體舉措、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具體體現和加強鄉村治理的具體要求,讓農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獲得實打實的收益。

自治區黨委農辦秘書處處長康波介紹,截至今年10月底,全區1890件事項,已完成1839件,占97.3%;正在推進51件,占2.7%。

  

補產業發展短板,解決農民的“操心事”


在揚黃灌溉工程移民村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柳泉村,“一村一年一事”幫了柳泉緣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忙”。“之前我們沒有專業曬場,村民種的黃花菜有時甚至錯過最佳采摘時機。”合作社負責人苗軍說,“經過大伙兒商議,村里整合資金24萬元,幫合作社建起了40畝水泥曬場,徹底解決了‘卡脖子’難題。”

暑假期間,新修的曬場鋪滿了被鄉親們稱為“小黃魚”的黃花菜,十分壯觀。苗軍是駐村工作隊成員,駐村時他發現村里最缺主導產業,于是帶頭種植黃花菜500多畝,并探索“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7000多畝,產業吸引當地勞動力就業5000余人次,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提檔升級的產業,讓黃花成為柳泉村民致富的“小金條”,全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1萬元。產業發展是促進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關鍵,“錢袋子”也是農民群眾時刻在“操心”的事。在全區確定的“一村一年一事”中,涉及產業發展455件,占全部事項的24%。

在寧夏,由于自然條件等原因,很多村是貧困村、移民村,發展產業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成果最有力的保障。然而在平時,產業發展投入不夠,常常“撒胡椒面”,“一村一年一事”便于集中力量辦大事,真正解決了困擾產業發展的難題。

在銀川市西夏區唯一的自治區級貧困村同陽新村,記者在政府投資部分基礎設施引進的精準扶貧食用菌培育園看到,靈芝、杏鮑菇、茶樹菇等茁壯成長,各種蘑菇一叢一簇,爭著鉆出菌袋。在“一村一年一事”行動中,該村投入100萬元建設了園區自動化控制系統,補上發展短板。園區去年已為該村發放100萬元資產收益性分紅,今年預計為周邊19個村共帶來3000萬元收入。目前全村已順利“脫貧摘帽”。

在“一村一年一事”行動助力下,寧夏農業不僅實現提檔升級,還與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在吳忠市利通區金銀灘鎮溝臺村,楊福成最近忙得還沒時間細算“十一”期間的收入。老楊是村里產業發展的“火車頭”,村里“一村一年一事”也重點依托吳忠福成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富硒瓜果、開展稻田養魚,通過鮮米坊、磨面坊進行糧食“微加工”,還能提供餐飲住宿等項目。

通過“一村一年一事”行動,銀川市興慶區實施月牙湖鄉肉牛養殖園區和設施溫棚建設項目,幫助300多建檔立卡貧困戶平均增收2.5萬元;中寧縣實施經果林和花椒試種項目,帶動679戶貧困戶發展脫貧產業;靈武市建設10個田園綜合體、2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平羅縣實施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總產值達到2.3億元……

寧夏農業當前正由注重追求數量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科技創新,確保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據統計,全區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

  

補基礎設施短板,解決農民的“煩心事”


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繁榮發展的前提和關鍵,這些事可能很小,小到一個廁所、一條小路、一座小橋,但確實是老百姓的“煩心事”。在確定的“一村一年一事”中,涉及基礎設施的905件,占全部事項的48%,近一半。寧夏各地在行動中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主要任務抓好落實,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秋時節走進吳忠市利通區東塔寺鄉白寺灘村,宛如進入如畫般的綠色長廊,村莊一步一景,墻根院落滿是用有當地特色的大青葡萄作符號的自然裝飾,一座座青紅磚搭建的西北民居掩映在設施果蔬、經果林中,古樸自然、生機勃勃……

“這個村的‘一村一年一事’項目是黨新路改造工程,通過整合財政獎補項目資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資金,總投資133萬元,建設包括硬化路面700米、新建公廁2座。”鄉黨委書記宗立冬娓娓道來。黨新路是白寺灘一條主干道,此前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在發展民俗旅游中,此前小公廁也成了“大問題”。

經過緊鑼密鼓建設,如今黨新路改造完成,路面平整寬闊,成了百姓心中的“黨心路”;新建公廁干凈清潔,方便了鄉鄰和游客。目前該村“一核、兩軸、三景觀、四產業”的鄉村振興藍圖正徐徐展開,產業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郁、村容村貌整潔的“塞上葡萄第一村”圖景漸漸清晰。

寧夏農村在基礎設施方面欠賬很多,目前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都已經行動起來,力爭在全區實現‘一年辦一事,三年大變樣,五年建新村’的目標,徹底改變農村社會面貌。

在紅寺堡區永新村,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的鄉村旅游農產品展銷、創業中心進入收尾階段。該村是一個由海原、西吉搬遷移民組成的村,近幾年探索“旅游扶貧+”模式,依托周邊航模節的舉辦,政府扶持了52戶民宿。“今年‘一村一年一事’,我們整合文旅項目和閩寧合作資金建設農產品展銷創業中心,就是為了將旅游扶貧提檔升級,使之成為村里的‘造血式’支柱產業。”村黨支部書記李文彬說。

今年,一大批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基礎設施項目在賀蘭山下施工完成:銀川市安排以獎代補資金300萬元,每年評選30個村每村獎勵10萬元,用于農村道路硬化、美化、亮化等;彭陽縣推進3000畝機修高標準農田建設,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中寧縣恩河鎮統籌資金2000余萬元,解決860余戶農民生產難、出行難、環境差等問題……

寧夏全區的目標是,到2022年,統籌解決“一村一品”產業發展,農村道路、飲水、綠化亮化、住房、網絡、電力、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文化、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困難和問題,推動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實現全面提升。

  

補公共服務短板,解決農民的“揪心事”


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在確定的“一村一年一事”中,全區涉及公共服務的有238件,占全部事項13%。自治區黨委、政府認識到,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的農業農村八個方面短板中,寧夏都有不同程度存在,這些短板不補上,就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拖全國的后腿。

在隆德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記者看到,這里活躍著多支志愿服務隊伍,通過志愿者上門訪談、公益幫扶等廣泛開展幫教,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尚。該縣從去年開始,按照“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的部署,建起“縣(中心)+職能部門+鄉鎮(所)+行政村(站)”四級志愿服務體系。

今年該縣抓住“一村一年一事”行動契機,改擴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4個、文化活動室1個、老年飯桌1處。全區各地也紛紛整合資金資源,不斷健全完善村級陣地公共服務能力,讓農村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如利通區推廣蘭花芬芳“345”志愿服務模式,利用新時代講習所、四點半課堂、科普E站等70多個基層陣地資源,打造“五大文明實踐平臺”。該區羅家湖村、柴橋村建設老年飯桌,劉堿灘村打造兒童之家等。

農村全面小康不僅體現在農民生活上,還體現在鄉村治理水平上,在全區確定的“一村一年一事”中,涉及鄉村治理的有213件,占全部事項的11%。寧夏堅持在服務中實現治理、在治理中實現服務,“積分制”“黨建+治理”鄉村治理模式全面推開。

在環境整治方面,如賀蘭縣確定農村道路“三化”、住房、廁所、垃圾、污水處理、渠道砌護等民生事項65件,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完成時限、資金來源、辦理進度;彭陽縣將農村戶用廁所改造列為“一村一年一事”辦理事項,財政加自籌250萬元,完成改造500戶。

在社會治理方面,如利通區示范推廣數字鄉村治理、“4431”村級民主管理工作法、“5311”民主管理制度、“笑臉積分制”等管理模式,組織“利通24孝”、“最美利通人”、移風易俗帶頭人等評選;固原市推行“一套機制、三個健全、五個結合”積分制鄉村治理模式,積分內容群眾定,積分方式群眾議,積分結果群眾評,讓群眾由“要我治”變為“我要治”。

同時,把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鞏固和完善鄉村治理的有效抓手,每年投資3.88億元扶持388個行政村,全區2259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13億元,經營性收入3.37億元。如賀蘭縣盤活水、田、閑置學校等發展休閑旅游,每年為村集體創收20多萬元;中寧縣通過產業聯營、利益聯結、跨村聯建,打造高標準枸杞產業基地,推進小農戶與村級集體經濟聯合發展。

銳始者必圖其終。“把好事辦在群眾開口之前,把實事辦在群眾急需之時,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咸輝表示,“‘一村一年一事’行動聚焦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取得了積極成效,在邁向‘十四五’新征程上,我們將持之以恒,為農村群眾辦更多實事。”

暖風勁吹,民心花開。隨著一件件好事、實事的落地見效,賀蘭山麓,一個個美麗鄉村競相崛起;黃河岸邊,一張張百姓的笑臉洋溢著幸福。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鄉村 農村 農民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思思九九热在线视频免费精品 | 最新AV资源在线观看网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一产区 | 日本高清在线不卡中文字幕 | 亚洲老妇在线观看 | 首页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