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協商建言
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
———全國政協委員圍繞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協商建言述評
編者的話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頑強拼搏、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奮力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勝利在望。
日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閉幕,全國政協圍繞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的常委會議即將召開。值此節點,本報推出“‘十三五’,委員關心的那些事”專欄,反映“十三五”期間政協委員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履行職能、廣泛凝聚共識的風采,凸顯人民政協作為國家治理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作用,敬請關注!
要充分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巨性。今后幾年,我國脫貧攻堅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因為剩下的大都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和群眾。要把深度貧困地區作為區域攻堅重點,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習近平
人民政協網11月9日電(記者 包松婭)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
這一年,我國人民上下一心,在國際國內兩個“戰場”上,再次呈現了“風景這邊獨好”的場景。也是這一年,我們黨將兌現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也即意味著,“十三五”時期我國超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告別絕對貧困,成為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那么這奇跡,何以實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十三五”期間,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規模推進脫貧攻堅,每年就打贏脫貧攻堅戰召開座談會,針對不同階段面臨的不同問題,部署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力度之大、規模之廣、成效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前所未有、世所罕見。
“脫貧攻堅”這場戰役如此重大,戰場上幾乎集結了全國各行各業各方面的力量,這其中也有我們最熟悉的身影———人民政協。可以說,面對“脫貧攻堅”,這個“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圍繞“擺脫貧困”,這個群眾心中的所期所盼,人民政協和廣大政協委員始終想著黨和國家之所想,裝著人民群眾之所急,一以貫之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
僅“十三五”這五年,全國政協每年都將“脫貧攻堅”作為年度重點協商議題,充分發揮政協的特點和優勢,搭建豐富多元協商平臺出謀劃策,從無例外。如今,脫貧攻堅戰勝利在望,在全會、常委會議、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在視察調研、重點提案督辦、遠程協商過程中,那些付出智慧力量與汗水的每一個場景,委員們一定深印于心,因為每一朵浪花的幸福就在于大海的擁抱。
瞄準短板,啃最“硬”的骨頭
“這里面說幾個貧困縣已經脫貧摘帽,標準是什么?”“這個貧困發生率是怎么算的?”范小建委員抬抬眼鏡,緊盯著手里拿著的地方提供的情況匯報稿,“較真”地詢問有關部門負責人,“我看這里寫的是20.4%,后面寫的是21%,有什么緣故嗎?”“這里面有沒有包括因病返貧的數字?”
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這一年開始,委員們真正體會到了吹響“沖鋒號”的感覺。5月,“武陵山片區精準扶貧”常委視察團在貴州、湖南的山村實地調研,范小建委員記得,當時地方提供的數字,當地的貧困發生率還在20%以上,遠遠高于全國4.5%的水平。
就在前一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也就是整個“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進入的正是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最后沖刺期。
短板短在何處?“硬骨頭”到底該怎么啃?委員們認為,越到沖刺期,越需要的是“精準”二字。
“十三五”開局之年,全國政協將“脫貧攻堅”這一項重要協商議題聚焦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高扶貧實效”,不僅將其作為年度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議題,還密集開展了多項縱橫南北的調研活動,目的就是“把情況摸準,把問題看清,把建議提實”。
范小建委員參加的針對武陵山片區精準扶貧的常委視察團就是其中之一。他當時建議,進一步在貧困戶的“精準識別”上下功夫,比如在成立農業合作社時將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分開,讓扶貧項目更“精準”地惠及貧困農民。
在開展這次視察的半個月前,另一組由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的調研組已經在寧夏和貴州開展了調研。他們的主題同樣聚焦于“精準”———全面推進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脫貧。
正是在這次調研中,李成玉委員發現了一個問題:各地在精準扶貧方面的確積累了很多好經驗,但隨著沖刺期的到來,部分地方也出現急躁傾向和趕進度的苗頭。盡管表達“委婉”,但李成玉并非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他隨后將問題一并帶到了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的發言現場,“要充分認識脫貧攻堅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要對貧困人口實行大數據動態管理,繼續扎實做好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工作,脫貧攻堅目標確定后,時間要服從質量,堅決杜絕‘數字脫貧’。”
憑借著“較真”與“認真”,這一年里,委員們圍繞精準脫貧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農業人口就業與有序轉移、推動精準扶貧決策貫徹落實等議題深入調研,就推進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重點提案督辦進行調研,反映問題,提出建議,凝聚各方力量、匯集各方智慧,為的就是不能讓一個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掉隊”。
事實上,從一年的維度看,“脫貧攻堅”這個關鍵詞幾乎貫穿委員們整個全年的協商議政活動,而從五年的維度看,這個關鍵詞同樣縱貫整個“十三五”期間,并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進展,在不同的時間節點以不同的“抓手”出現。
在“精準扶貧”上下“繡花功夫”
80余歲的孤寡老人羅初貞家住湖南省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白毛坪鄉卡田村,老屋年久失修,加上患病多年,老人家很少出門。
2017年4月的一天,老屋里突然熱鬧起來。時任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杜鷹帶隊的全國政協調研組一行,一路跋涉來到老人的家里。他們拉著老人的手噓寒問暖,詳細記錄下老人的生活狀況。杜鷹扶著老人坐下來,扭轉頭叮囑隨行的扶貧工作隊干部,要多想辦法、想好辦法,細致關心貧困群眾的衣食住行情況,確保像羅初貞這樣的貧困群眾早日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正因為真真切切地惦記著這些貧困群眾,這一年,留給包括杜鷹在內的委員們最深刻的記憶,莫過于這次全國政協“實施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監督性調研活動。這項被列入全國政協2017年協商計劃并報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審議批準的調研活動,由全國政協6位副主席和有關專委會負責人帶隊,在歷時4個多月的時間跨度里,101位委員和50多位專家組成調研組先后赴15個省(區、市)75個縣(區),集中人員、時間和精力壓茬兒開展了前后兩輪實地調研。
除了此次監督調研與2016年的重點協商議題在“精準”上一脈相承,這還是一次委員深入實際、聯系群眾、了解黨和國家方針政策貫徹落實情況、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的最好機會;一次發揮政協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檢驗政協委員履職能力和密切聯系群眾能力的“大練兵”。同時,這場練兵的結果,也將在全國政協“實施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上呈現。
不顧山高路遠,情況看得真、問題聊得深,體現出的是人民政協和政協委員對群眾的真情和深情。
也正是經歷了山高路遠,田嵐和姜偉新常委選擇就共同有感觸的話題進行聯合發言,呼吁科學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把“挪窮窩”和“拔窮根”統籌規劃,同步實施,保證遷出群眾不光住上新房,還有脫貧的產業和就業崗位,把更多精力和財力用在產業發展和能力培訓上來。
坡陡路窄,車輪邊就是懸崖。沿山路向上,時而天晴,時而雨、霧和云遮擋得能見度幾乎為零。再向上,耳膜開始嗡嗡響,太陽穴如同被一根繩子緊緊勒住,喬曉玲委員開始出現或輕或重的高原反應。3個小時后,當這些不適逐漸被適應后,星星點點的彝族傳統屋舍,點綴在一片山間開闊地上,涼山彝族自治州達尼地鄉署覺洼五村終于出現在視察團成員眼前。
時間進入十三屆全國政協,“十三五”規劃也進入第三個發展年頭。
喬曉玲委員所在的特邀常委視察團來到四川的大涼山,瞄準的是“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助推脫貧攻堅”。作為新委員,喬曉玲是第一次因為脫貧攻堅來到大涼山,對這里的環境約束感受深刻。而同團的張桃林委員則幾乎把深度貧困地區都走遍了,他對定西馬鈴薯、洛川蘋果等貧困地區闖出的特色農產品印象非常深刻。“產業扶貧中如何選準產品是一個難度很大的綜合性工作,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區位條件、交流物流等條件千差萬別,有的適合發展特色農產品,有的地方則可能不適合,囿于水平能力讓各地自己去探索這條路注定不好走。”張桃林建議要建立一套科學嚴密的產業遴選評價體系,同時以產業為依托,聚焦人才、資本等現代要素,支持扶貧產業發展,真正把貧困地區產業做大做優做強做特。
將目光鎖定“深度貧困地區”,也是鎖定了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難中之難。而隨著攻堅之戰的推進,越往后留下的越是最難的部分,委員們也深知唯有“定點突破”才能攻城拔寨。
2018年6月,全國政協“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召開。這是十三屆全國政協召開的第一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也是在2016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高扶貧實效”和2017年“實施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兩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的基礎上,繼續聚焦脫貧攻堅開展的一次重要協商議政活動,充分體現了人民政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一貫原則,體現了人民政協工作的連續性,也體現了我國政治制度的鮮明特點和巨大優勢,即對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人士都堅決響應,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一以貫之,連續不斷。脫貧攻堅戰能否打贏打好,貧困人口能否如期脫貧,直接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和成色,必須一鼓作氣,直取勝利。
在持續穩定脫貧上探索“長效機制”
2019年7月,十三屆全國政協第26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連續多年,全國政協始終高度關注扶貧工作,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親自謀劃協商議題,多次就如何做好脫貧攻堅相關議題的協商議政活動作出明確指示。“鞏固脫貧成果,減少和防止脫貧后返貧”是全國政協2019年的十大重點協商議題之一,全國政協以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的方式,圍繞這個議題組織委員協商議政。
為籌備好這次會議,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選取了甘肅、云南作為專題調研的地點,分成兩路,深入扶貧一線開展調研,同地方黨政領導和廣大群眾一起共謀防止和減少脫貧后返貧的良策,助力提高脫貧的質量。
甘肅省臨夏縣先鋒鄉盧馬村高原夏菜基地,大片的西蘭花、娃娃菜、西芹等綠色蔬菜郁郁蔥蔥,恰是可以陸續采摘上市的季節。
調研組一行徒步來到一片芹菜地邊站定,正聽著介紹,有人從地里直接掐了兩根嫩嫩的芹菜苗遞到委員們手上,“來來來,嘗嘗咱們的菜味道怎么樣?”一片葉子送入口中,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羅志軍點點頭,“脫貧攻堅首先是脫貧,然后是鞏固,鞏固靠什么?就要靠產業,在甘肅或者在咱們臨夏,農業產業仍是首選優勢產業,只要企業能扎根地方持續發展,就一定能在企業發展和帶動群眾致富的道路上大獲‘豐收’。”
無論是定西的土豆,還是甘肅的夏菜,當勤勞的人們信心滿滿地走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大道上時,2020新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成為影響脫貧攻堅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
從疫情初顯、到嚴防死守,再到防控常態化,委員們發揮各自專業優勢,有的以真知灼見為脫貧攻堅如何消解疫情不利因素鼓呼,有的身體力行為貧困地區農牧產品滯銷問題奔走。
“買買買,買怒江原生態農產品,助力怒江脫貧攻堅,幫助貧困群眾增加收入。”5月16日,丁秀花委員在網絡直播中,“賣力”地為扶貧車間特色農產品野生核桃油、草果和蜂蜜代言,甚至拿起鍋鏟,現場教網友們做草果家常菜。其實,疫情防控期間,針對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各級政協組織及政協委員積極組織產銷對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也已是“常態”。10月,全國政協第41次雙周協商座談會,還專門就“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組織委員、專家、各方代表進行了面對面的協商,幫助農戶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
要知道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疊加了疫情以及復雜的國際形勢的影響,隨著“收官”臨近,脫貧攻堅還剩下什么難題?脫貧之后需要怎樣的長效機制保障持續穩定脫貧?脫貧攻堅“收官之后”如何與鄉村振興相互銜接?委員們思考的問題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6月,十三屆全國政協第十二次常委會議,繼續以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的形式,圍繞“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進行協商建言,這也是全國政協將“脫貧攻堅”作為每年年度重點協商議題一抓到底“釘釘子”精神的生動體現。
黃麗云常委從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來到北京,參加過多次“脫貧攻堅”相關協商議題的活動,她的內心裝了許多助力“脫貧攻堅”的心路歷程,從扶貧“造血”到“輸血”,從發展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產業到防止疫情帶來的返貧風險。這次大會發言恰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規劃編制的當口,黃麗云提出,要把抓實深度貧困地區就業扶貧納入國家“十四五”扶貧工作規劃,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培訓成效,實現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與就業扶貧高度融合。
一年又一年,委員們關心的事情,始終與貧困地區老百姓的日子息息相關。一年又一年中,我國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的4124元增加到2019年的9057元,年均增幅30%,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
編輯:閆春旭
關鍵詞:脫貧 攻堅 扶貧 全國政協 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