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脫貧者說 脫貧者說
貧困戶變示范戶 66歲的他還想“搞事情”
脫貧看變
貧困戶變示范戶 66歲的他還想“搞事情”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鄧童童張庭銘
9月22日中午,廣元市旺蒼縣英萃鎮響水村幾名農戶聚集在黨員賀天余家,燃上火塘,剝著烤野生板栗,暢想來年。
66歲的賀天余樂呵呵地“宣講”自己的飛地經濟計劃——“明年繼續擴大中藥材生產,去隔壁長石村包200畝貧困戶的地,我出種子和技術,當地村民出土地和管理。”“咋個算收益?”農戶們問。他想也沒想,“我們三七分成,我三,他們七。”
在數年前,接連的家庭變故讓賀天余夫婦備受打擊,雙雙染病,生活也陷入貧困。在村干部們不斷打氣下,賀天余逐漸走出了悲傷。從病床上站起后,他便開始摸索走出貧困的路子,養跑山雞、種當歸等中藥材……嘗試不斷。
經過幾輪選擇,賀天余最終瞄準了中藥材大黃。
2014年,響水村瞄準貧困村和貧困戶“雙脫貧”,賀天余得到了幫扶人的全面指導,又外出到巴中南江縣考察學習了種大黃的技術和經驗,他東拼西湊了近4萬元,將大黃種植規模擴大至20畝,開始示范種植大黃。
路修通后,老板上門收貨,賀天余很快嘗到了種植大黃的甜頭,繼續擴大種植規模。通過定期培訓和指導,他還培育了一些大黃苗,免費送給村里另外11家貧困戶,拉著他們一起投入大黃產業。
如今,賀天余的大黃種植規模已達280畝,此外他還承包了山上的野生板栗林,養了16桶蜜蜂、50多只土雞,今年又開拓了1000尾冷水魚,每天忙得團團轉。
2019年,賀天余一家人均純收入達16228.97元。2020年尚未結束,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賀天余信心滿滿,“今年收入水平不會低于去年。”
關鍵詞:貧困戶變示范戶 66歲的他還想“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