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非遺扶貧,激發鄉土文化的創新活力

2020年10月26日 16:08 | 來源:央廣網
分享到: 

非遺扶貧是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項體現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精神的重要舉措。如何使我國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助力精準扶貧中發揮積極作用,體現其應有價值,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的課題。

目前,我國開展的非遺扶貧工作聚焦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兩大領域。振興貧困地區的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類非遺,業已成為文化扶貧的著力點。剪紙、刺繡、雕刻、泥塑、編織、漆藝、瓷器等鄉村獨特的文化資源在今天的價值,正在被人們重新認知、界定,甚至一些知名品牌也從中尋求創意和靈感。如何推動鄉土制造的創新研發,激發鄉土文化的生命力?

非遺+扶貧=互惠

一些非遺,如傳統技藝與傳統美術,不僅具有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亦具有生產性,即其文化內涵和技藝價值要靠人的手工創造來體現,只有在生產實踐中,其傳統工藝流程、關鍵技藝等才能實現保護、傳承和弘揚。因此,“生產性保護”理念在我國非遺保護工作中應運而生,100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掛牌亮相。“生產性保護”不僅可以使非遺得到活態傳承和保護,還在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傳統工藝工作站的設立,是“生產性保護”理念的重要體現。2016年起,文化和旅游部陸續設立十余個傳統工藝工作站,面向貧困地區,尤其是民族地區的貧困人口開展傳統工藝振興工作,幫助貧困地區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解決工藝難題,提升設計水平,提高產品品質,培育品牌,拓展市場。比如,全國首個傳統工藝工作站,圍繞新疆哈密維吾爾族刺繡的保護與傳承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哈密維吾爾族刺繡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為重振這門傳統工藝,年輕的設計團隊入駐工作站,帶來新設計理念,并通過品牌孵化等方式促成工藝與市場接軌,不僅使刺繡活了起來,也讓繡娘富了起來。再比如,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通過發現貴州貧困地區具有發展潛力的傳統工藝傳承人,并將其作為帶頭人進行重點培養,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吸引了更多年輕人投入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事業。

2018年以來,在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支持下,許多地方大力開展“非遺+扶貧”工作,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振興傳統工藝。這亦是對“生產性保護”的科學實踐。截至2020年6月,各地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超2000所,帶動非遺項目超2200個,培訓了將近18萬人,帶動近50萬人就業、2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非遺+扶貧”正以其獨特的優勢,深度融入文化傳承與民生建設。

傳統+設計=時尚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人們更加看重產品的品質、樣式與時尚度。非遺要走進現代生活,就必須敏銳把握住這一時代變化趨勢,在產品設計中融入現代審美。

比如,上海大學駐青海果洛傳統工藝工作站成立以來,組織多批果洛地區非遺傳承人到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進行研修培訓,以“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許多傳承人回到當地再次進行創作、制作時,其產品更加符合現代審美趣味和生活需求。同時,大規模的研修培訓,培養出一批能夠將傳統與現代相融的非遺保護和傳承人才,有效激發了內生動力。

還有一些地區,邀請專業設計師助力非遺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設計師的任務,不是改造傳統工藝的圖案或色彩,而是在尊重當地文化、保留當地傳統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經驗,幫助非遺傳承人找到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比如,將傳統工藝應用于服裝、家具設計,提取經典圖形用于農產品包裝設計,建立傳統工藝紋樣數據庫等。

非遺擁有與生俱來的、經過時間沉淀的地域和文化之美。譬如,藍印花布從簡單上色到逐漸有了獨特的紋樣、制法,其發展進程體現著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審美的演變。設計師應充分認識、挖掘不同非遺的美學特征,同時避免過度開發。因為,保護非遺的根本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保護人類的創造力。

傳播+共享=活化

非遺的活態保護,離不開傳播與共享。越來越多非遺傳承人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同時,開始思考如何使非遺傳播得更廣。一些非遺傳承人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制作具有不同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比如,針對兒童開發一些可供動手參與的材料包,針對年輕人開發一些手機殼、耳機等文創產品。越來越多的非遺體驗活動在文化場館、廣場、商場舉辦,吸引人們近距離了解、感受非遺的魅力。近年來,新媒介與新科技的涌現,使非遺有了更廣闊的傳播空間,凸顯非遺所具有的共享性。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國內多家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乘著“電商”的東風,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傳統文化之美被更多人了解和熱愛。在短視頻平臺,非遺作品得到更多展示機會,一些非遺傳承人在短短十幾秒的視頻中憑借手藝“圈粉”。借助網絡、文創產品、公益項目等,非遺不僅能跨越神州大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能增進世界各國各民族優秀文化的交流與共享,使五湖四海的人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消除隔閡、和諧相處,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以2001年昆曲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為時間節點,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下開展的保護工作即將迎來20周年。雖然我國非遺保護工作起步晚,但是進步快、成果顯著。這樣的發展成就離不開政府主導、專家學者的學術支持,以及群眾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從鮮為人知到全民關注,非遺保護發展勢頭良好。應牢牢抓住非遺保護發展的時代機遇,進一步發揮非遺,尤其是傳統技藝與傳統美術類非遺,在助力精準扶貧方面的重要作用,促進文化交流,實現非遺的活態保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激發鄉土文化的創新活力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不打码视频在线看 | 亚洲第一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 五十六十老熟女中文字幕免费 |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精品 |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