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資訊
中國力推非遺進景區 與旅游融合發展
正在舉行中的中國丹寨非遺周,主題是“非遺進景區”。
非遺和旅游的融合,幾年前可能還會引起巨大爭議,不少非遺保護的學者認為,非遺如果被市場裹挾,則會失去其原生態價值,變質為商業經濟中的商品。
但是經過這些年的實踐,非遺在吸引游客方面表現出的巨大魅力、在扶貧增收方面表現出的巨大潛力,讓大家都能以客觀心態看待這一現象。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的中國丹寨非遺周,更可視為中國非遺保護觀念的一種提升。
非遺要融入現代旅游才能實現保護價值
“非遺+旅游的話,非遺在前還是旅游在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自問自答:這就是個偽命題,二者缺一不可。正因為有著各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來不同的面貌,才會對人群形成吸引力。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的觀點則頗犀利。“有人說我們的非遺過于商業化,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不夠商業化,所以缺乏市場活力,只能靠政府支撐。如果一個事情只能靠政策和政府,活力是不可能長久的。”
在他看來,非遺一定要進入現代生活、融入現代旅游,如果只保存在博物館里,那樣的非遺是死的,正因為有了當代市場,才可能把它保下來。而萬達丹寨小鎮就是一個極佳的范例,作為一個一流的旅游產品,它3年時間接待游客1900萬人次,并形成了一個非遺產品的聚集地,實現了非遺價值的最大化。
漫步在丹寨萬達小鎮的街頭,蠟染小院、鳥籠小院、造紙小院都可以讓游客親手體驗藍印花布、鳥籠制作和古法造紙的意趣,難度不高,但是親自動手做出的成品足以敝帚自珍,進而對抽象的非遺有了具象的認知,親手觸摸到流淌至今的優秀傳統。
丹寨縣委書記袁尚勇介紹,該縣擁有7項的國家級的非遺,21項省級非遺,34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丹寨萬達小鎮開業三年來,小鎮創造了兩百多個就業崗位,直接帶動6407名,間接帶動1.3萬名丹寨貧困人口增收。今年還被世界旅游聯盟評為旅游扶貧減貧案例。
旅游助力年輕人回流非遺扶貧增收
作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43歲的丹寨人王國春在2011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接受記者采訪那天,是王國春的非遺銀飾創作區試營業第二天。當記者穿過往來的旅游大巴和川流的人群找到他的時候,他正準備做網絡直播。
王國春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由公司統一對外接單,然后下單給合作社的農戶生產,再按照市場均價收購,“這樣能讓大家門前有事可做,門外有錢可收”。據統計,該模式直接提供就業崗位70個,其中貧困戶23人。
黔東南州非遺中心原主任粟周榕直言,好酒也怕巷子深,上世紀80年代有游客來的時候,我們只會把傳統手工技藝展現在他們面前。經過三十年的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朗德上寨古建筑群已經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有文化類型也都保持得很完整。“我們就是要努力讓世界聽見、看見我們眾多的非遺傳統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把一個空心村做成了一個人氣村,不斷有年輕人回流,真正讓當地人成為主人。”
在中國丹寨非遺周的中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論壇上,中國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指出,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是以當代生產生活為中心的文化實踐,讓傳統工藝、傳統設計通過再生走進現代家庭生活,融入現代旅游,才能真正實現保護價值,實現雙贏。
論壇上還公布了北京城市中軸線非遺主題旅游線路、齊風魯韻非遺之旅、徽文化非遺研學之旅等12條全國非遺主題旅游線路,為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樹立一批典型。(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非遺 旅游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