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面向未來,我們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現階段無論是應對中美競爭還是構建國內大循環格局,都需要我們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質量和供給能力。當前我國制造業基礎好、規模大、能力強,但面臨的壓力也前所未有,加大對制造業的動能轉換,應該是我國制造業能力提升最有效、最便捷的路徑。
從長期的視角看,我國尚處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中期,我國的制造業供給體系長期以來存在著總體處于價值鏈中低端,核心技術和能力不足,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能力不夠,呈現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結構性有效供給不足。因此,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擴大優質增量供給。推進供給側的調整和改革,關鍵在于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
制造業是未來經濟繁榮的關鍵,是提供有效供給的動力源泉。但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如,我國傳統制造業仍主要處于產業鏈中低端,在高端制造中擁有產品少、設備少、人才少,在價值鏈上、品牌上均處于中低端,迫切需要從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底部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提升;我國制造業產業鏈不完整,高端技術受制于人,產業鏈中基礎材料、核心元器件等“卡脖子”問題較為突出等。
未來制造業的競爭將是核心技術和能力的競爭,智能制造轉型是必然的趨勢,同時也是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為此,建議:一是加強傳統制造業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智能化網聯化水平。把握“互聯、智能、綠色”產業發展新趨勢,推進制造業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重點環節信息化、數字化應用,大力推進智能制造。二是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加強高端制造技術攻關,解決“卡脖子”問題。技術上,發揮我國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基礎研究,加大國家投入,加強研發和技術創新,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攻關。政策上,從科研投入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產業轉化機制等多方面出臺并執行好相應的支持政策,引導各類資源投入基礎創新和基礎產品,營造尊重原創的社會氛圍。人才上,以更大的胸懷引進國內外的優秀人才,重視培養、大膽使用更多優秀年輕人,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幫助解決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鼓勵各類高端科技人才以恒心創恒業。三是加強企業自主技術創新,打造先進制造業。加強企業研發投入,國家引導、啟動實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級工程,鼓勵企業自主提升裝備水平,促使“中國制造”強筋健骨、提質增效,形成競爭新優勢。四是加強政策法規支持,為制造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抑制“脫實向虛”,國家進一步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支持制造業,同時支持引導金融業加強服務制造業,適度降低銀行對工業企業的貸款利率、減少銀行對企業的不必要收費。五是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構建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依法辦企,實現各類經濟主體協同發展。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原黨組書記、董事長)
編輯:秦云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