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脫貧者說 脫貧者說

“卓瑪”話脫貧

2020年08月24日 15:45 | 來源:甘肅日報
分享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夏日清晨,甘南草原清冷空氣中飄蕩著乳白色的煙霧。藏族婦女貢去乎吉走進牦牛帳圈,用輕柔的雙手擠奶,奶香頓時飄散開來……

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減少貧困人口1.88萬,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5%,提前一年實現整體脫貧目標。那么,生活在這片雪域高原上的人們都經歷了怎樣的脫貧心路歷程呢?

“卓瑪”是藏語對女子的稱呼。采訪中,記者將采訪鏡頭對準在脫貧一線勞作、奔走的“卓瑪”們,傾聽她們講述脫貧故事、家鄉變化、發展愿望和心聲。

“帽子”摘了 干勁更足

約兩個小時后,貢去乎吉愜意地擦著額頭上的汗珠,手提滿桶的新鮮牛奶,走出帳圈。貢去乎吉是夏河縣阿木去乎鎮安果村村民,曾經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以前,家里只有3間破舊的土坯房,3頭牦牛也養在院子里,還有兩個念書的孩子,生活很困難。”貢去乎吉說,這幾年,變化太大了。在黨和政府幫扶下,不僅飼養的犏雌牦牛增加到了23頭,而且老院子變成了2層8間漂亮藏式牧家樂,一家人吃上了旅游飯。

在她熱情邀請下,記者參觀了她的牧家樂“貢保之家”,床鋪收拾得干干凈凈,桌上擺滿了糌粑、酥油、藏包等各式藏點小吃。貢去乎吉說,旅游旺季,民宿就全部被旅游公司包下了。家里一年下來養殖、種植,再加上旅游收入及帳篷城入股分紅,收入近7萬元,如今全家已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拉毛吉是安果村駐村幫扶干部,她駐村已有6個年頭,親眼見證了安果村華麗蛻變全過程。她說,這幾年村里最主要有兩大變化。一是村容村貌變了:以前家家戶戶都是破舊土坯小院,且人畜混住情況很普遍,環境差,也不衛生;現在家家戶戶都建成了特色藏家小院,村里通上了硬化路、鍛煉設施一應俱全。再者是人的精神風貌變了。以前村民衛生意識不強,從事生產不積極,致富意愿也不強;如今,每家每戶干干凈凈,一大早就忙碌起農業生產。摘了“貧困”帽子,大家滿滿的精神頭,致富意愿更強了。

提起甘南鄉村旅游,就不得不提碌曲縣尕海鎮尕秀村。短短幾年時間,這個牧民定居點發展成為全州第一個村級4A級旅游景區,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81戶376人全部實現脫貧。卓瑪草一家就是其中一戶,搭上了鄉村旅游的致富便車。

“大家都辦藏家樂,我也把6間房子收拾出來,改成民宿辦起了藏家樂。”卓瑪草欣喜地告訴記者,去年家中僅藏家樂就收入8萬元,自己又開了商鋪和餐館,再加上牧場所得,共收入30余萬元。

從傳統藏家牧民到旅游從業者,卓瑪草干得風風火火,她還成了村里婦女致富帶頭人。

產業支撐 日子不愁

車輛緩緩行駛在“羚城”合作市郊區,車窗外成片的唐古特大黃(中藥材)長勢喜人,在滿地綠葉襯托下,黃色植株猶如盛開的油菜花,分外漂亮。近年來,在當地企業甘南百草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牧民開始種植唐古特大黃,并以此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第1年種下,4年長成,取根入藥。公司負責提供種子、種苗,合作社組織農牧民種植,成熟后大黃公司全部收購。

“2016年我家種植了10畝大黃,今年9月將收獲,預計收入8萬元,這樣平均下來每年每畝收入2000元,比以前種青稞強多了。”合作市佐蓋曼瑪鎮地瑞村村民周冬冬說,大黃生長期長,也讓她從土地解放出來,經過培訓后,她在百草生物科技的扶貧車間上了班,成為農業產業工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穩定收入。

鞏固產業發展成效,需抓實技能培訓,技能培訓也是扶志、扶智的動力源泉。

6月23日上午,甘南州全域旅游培訓基地的一間培訓教室傳出陣陣掌聲。原來,教室里正在舉辦碌曲縣2020年第一期鄉村旅游扶貧培訓班結業儀式。據介紹,在為期4天的培訓中,全縣7個鄉鎮的40名學員系統地學習了游客接待禮儀、農牧家樂運營管理、營養衛生常識以及營銷推廣等專業知識。

“通過培訓,學員們紛紛表示不僅增長了知識技能,而且思想觀念也轉變了,對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信心更足了。”碌曲縣文旅局副局長扎西卓瑪說,該縣將持續加大對旅游扶貧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碌曲縣西倉鎮貢去乎村和多拉村通過發展以藏家樂為主體的鄉村旅游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兩個村原有78名貧困人口減少到現在的6人。藏家樂正成為當地牧民打開“致富門”的金鑰匙。

“以前腦子轉得慢,沒趕上趟,去年在政府補貼下,我們家也開始了改造升級,目前已基本完工,不久將開門營業。”多拉村村民達尕說,她對吃上旅游飯充滿了期待。

民生保障 幸福滿滿

清晨,碌曲縣藏族中學的學生們在校園廣場跳起了鍋莊舞,在操場上踢足球、打籃球和做體操……學生們在歡笑中開啟了新的一天。近年來,該校持續推進校園“大課間”活動,組建了藏戲表演、唐卡繪畫、鍋莊舞、足球、武術等二十多個社團,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課程。

“目前,全縣7個鄉鎮24個行政村‘雙語’幼兒園實現全覆蓋,‘兩免一補’‘營養餐’教育資助全面落實,無因貧失學輟學學生,控輟保學成果得到持續鞏固。”碌曲縣副縣長李英環說,近年來,全縣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教師整體素質全面提升,學生們在家門口就可接受優質的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醫療是民生之需。

走進碌曲縣藏醫院病房,女醫生仁曾拉毛正在為患者詳細檢查身體恢復情況。

“‘看病,進醫院’‘先看病,后繳費’‘繳完費,能報銷’,得益于一系列醫療惠民政策的實施,當地農牧民看病就醫觀念徹底轉變了。”仁曾拉毛介紹說,2019年該院門診診療2萬多人次,住院診療1200人次,服務輻射碌曲、瑪曲、夏河以及臨近四川若爾蓋縣、青海河南縣等地農牧民群眾。目前,該院實現了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報銷、民政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方式,院內制劑報銷率達80%以上,有效減輕了患者就醫負擔。

夏河縣阿木去乎鎮黑力寧巴村的廣場上,村民們身著盛裝跳著歡快的鍋莊舞,歡迎著遠方游客。靠天吃飯的貧困村,如今蛻變為生機勃勃的生態旅游村。

“我來時,村里連個廣場都沒有,村民們也幾乎沒有文化活動。得益于發展旅游,村里鄉村舞臺、文化廣場、運動設施都建了起來,群眾文化生活也豐富了起來,村里還組建了民間文藝演出隊,開展鍋莊、藏戲、彈唱等民間歌舞常態化演出。”駐村干部拉毛卓瑪說,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豐富的文化活動讓黑力寧巴有了“精氣神”。

近年來,甘南州上下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增進人民福祉,農牧民期盼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變成現實,人民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秀美藏鄉 大有可為

清晨雨歇,碧空如洗、白云如玉,空氣里花香涌動,充滿人文古韻的農家樂依山而立,一幅秀美的鄉村畫卷在眼前鋪展開來……近年來,臨潭縣以建設冶力關大景區為切入點,積極推動發展鄉村旅游。精心打造了八角鎮“八角花谷、十里畫廊”精品景區,推出了牡丹、萬壽菊觀賞等極具鄉土氣息的農業休閑體驗產品,建成了廟花山“花廬”民宿鄉村田園綜合體,實現了“家園變花園、處處皆風景”的華麗蛻變。

“隨著景區旅游內容及文化內涵的不斷豐富,吸引越來越多外省甚至國外游客紛紛前來旅游觀光,與此同時,看到家鄉的華麗蛻變,許多在外工作求學的青年也選擇返鄉創業就業。”冶力關大景區講解員劉玉琴說,在旅游帶動下,當地正悄然發生著喜人的變化。

時值周末,臨潭縣冶力關鎮廟溝村農家樂早早被預訂一空,各家門口停滿了小汽車。走進“誠信”藏家樂,建筑造型錯落有致,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民族風情,“90后”返鄉創業藏族青年趙鬧金曼正忙著招呼游客就餐。

“看到冶力關越來越美,游客越來越多,我萌生了回家打造一家具有藏族風情農家樂的想法。”趙鬧金曼說,回家讓她“如魚得水”,所學的室內設計專業有了用武之地,不僅自家農家樂由她一手設計改造,附近農家樂也紛紛前來找她設計。在自家農家樂設計中,她對以往傳統藏式進行了改良,融合了江南風和現代風設計元素,整體顯得既典雅又簡約。

“游客在這里找到了家的感覺,日營業額也從改造前的15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9000多元,足足翻了6倍。”她說,兩個月前還是“游客找上門”的訂房模式,現在農家樂已經開通了攜程、飛豬、去哪兒等網絡訂房渠道,兩個月時間,營業額已經達到了30萬元。

“以前在外東奔西跑四處打工,一年下來除去開銷,也存不下多少錢,還不如在家辦‘農家樂’,穩穩把錢掙。”“誠信”藏家樂服務員張云花是臨近的羊沙鎮橋子川村村民,她說,家里農家樂正在改造建設,先來“取取經”,回去好“忙活”。

在甘南,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營造了人才回流的磁場,吸引在外人才和青壯勞力回流家鄉創業就業,年輕人返鄉創業又進一步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形成了互促互進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卓瑪”話脫貧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综合影院首页 |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 日本午夜视频免费 | 亚洲伊人精品午夜在线视频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堂 |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