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搬遷·鄉村游·產業——涇川唱好脫貧攻堅“三本戲”

2020年08月17日 16:06 | 來源:甘肅日報
分享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東 葉海 李滿福 施秀萍 朱宇鯤 通訊員 任新紅

6月的涇川,山河美麗。

——搬出朱家澗,天寬地闊;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道水,可白家村人今天吃上了“旅游飯”;

——家里有養的,樹上有長的,牽住產業的“牛鼻子”,才能摘上“好果子”。

……

行進在脫貧攻堅路上,涇川人步履堅定。易地搬遷,鄉村旅游,牛果產業,縣上動的心思最大,想的辦法最多,也是干部群眾最關心的話題。

無論在村社、鄉鎮,還是縣城,無論是點上,還是面上,所見所聞,大家都說這“三本戲”唱對了。

搬出去,還要穩得住

七梁八坡山套山,是老支書朱存錄對朱家澗村的概括。

在“朱家澗移民新村”的展板前,老支書指著一張翻拍的照片說,抬頭是山,低頭是山,朱家澗就“夾”在這個山旮旯里。與“老莊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在村里人住上了新樓房,和城里人一樣。老朱說,雖然搬下山了,但莊稼人也沒丟下莊稼活,而且致富門路更廣了。這不,村里的富余勞力最近一直加班加點,忙著為發往天津武清的“甜瓜直通車”裝箱、打包。

朱家澗村屬涇河北面山貧困片帶深度貧困村,是省上確定的重點掛牌督戰村。由于環境條件差,交通不便,產業基礎薄弱,縣上決定對朱家澗村實施整村易地搬遷。去年3月,村里老少搬上了新樓。

搬出來,還得穩得住,能致富。為此,王村鎮從王村村流轉了315畝土地,建了235個蔬菜大棚、13座日光溫室,組建了王村鎮綠帆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給朱家澗的鄉親們提供了新的“莊稼活”。村上又在中塬村流轉土地18畝,建成300頭規模的“平涼紅牛”養殖場,有些還通過輸轉勞力,就近就便安排村民就業,多渠道實現增收。

48歲的朱惠平,以前種大蔥,但廣種薄收,一年到頭也沒啥收入。現在搬下來后,他一口氣承接了15個大棚,種植甜瓜、黃瓜、西紅柿、豆角等。這些天,他和妻子早上5點多就出門了,忙著給甜瓜苗掐頭。“再苦,心里高興。”朱惠平說,新鮮蔬菜已經有好幾批進了超市,上了大家的餐桌。甜瓜搭上了發往天津的直通車。雖然沒細算,但收入肯定不差。

在移民新村做保潔的村民王永海說,一年下來能領6000多元的工資,空閑的時候就在蔬菜大棚園區打短工,生活很充實。“村文化廣場上,每天晚上有跳廣場舞的,還有唱秦腔的。大家的精神狀態變了。”村民郭小蘭說,原來條件差,山高路遠,吃水一直要用驢馱。家里種的大蔥、糧食一年到頭也賺不了多少錢。搬出來以后,有了自家的大棚,收入也變高了。她的丈夫朱成懷在村里的蔬菜合作社上班,每月能領到3000元工資,3頭牛還在合作社入了股,每年分紅3650元。

駐村干部楊蒼龍說,為了讓群眾真正鼓起“錢袋子”,村上利用山區土地資源優勢,在遷出區規劃種植核桃雜果經濟林1160畝,并間作套種了大蔥、黃豆等農作物,解決了貧困群眾短期增收問題。

涇川縣委書記呂鵬舉說:“實施易地搬遷,關鍵是要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據介紹,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十三五”期間,涇川縣累計建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43個,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1635戶6563人,搬遷入住率達到100%。16個易地扶貧搬遷鞏固提升項目中,朱家澗村遷出區雜果經濟林建設等7個項目全面建成,里口村易地搬遷安置區黑河橋梁及引線等9個項目正在實施。

美麗家鄉,有約天下

涇川縣位于甘肅東部、陜甘交界處。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區位優勢,以及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這里成為游客心照不宣的旅游“打卡地”之一。

6月上旬,穿行于涇川縣鄉,一路翠綠繞身,景致宜人。

“現在,周圍國家3A級景區就有4個了。”隨行干部無意間的一句話提醒,讓人頓覺此行本身就是一次遠離塵囂、尋找鄉愁的鄉村游。

曾幾何時,靠著青山綠水的村民們,抱著身邊的“金碗”,卻在拼命找“飯”吃。

高大的石牌坊,蔥郁的花木,流淌不息的涇河。一塊“山水白家”的牌匾,吸引游客走進涇明鄉白家村。移步白家民俗文化景區,一處“牛角溝遺址”告訴人們,這里曾出土過距今約5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命名為“涇川人”,“牛角溝遺址”在201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里有一處文物國保單位,本身是一塊令外界驚羨的旅游“招牌”。

之后的小橋、流水、古樹,都是村民再熟悉不過的景象。園林化的設計,以及精致的人文景觀,把這里打造成了游客們放飛心靈的“驛站”。通往景區的魚池邊,50歲的楊彩虹忙著給客人做她拿手的涼皮、涼粉。“有本地的回頭客,但更多的是外地游客。”楊彩虹說,前幾天縣上在這里搞活動,她的小店一天就賣了1500多元錢的涼皮。

家在白家灣東社的楊彩虹,剛開始給人打工,后來發現別人賣涼皮都可以掙錢,為啥自己不能呢?于是,楊彩虹開始在家做,然后推著小車車在村前屋后賣涼皮。盡管生意不大,但還算有些收入。2017年,自己掏了5.2萬元錢,在景區買了一間40多平方米的鋪面,專賣自己的“拿手活”。

現在政策好,景區環境好,收入也不錯,去年她一個人忙前忙后,掙了5萬元左右。另外,離家近,啥也不耽擱。

58歲的白純國在景區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小的“巧媳婦農家樂”,現在生意也不錯。其實,當時辦農家樂時,他也很猶豫,周圍人也“潑涼水”:“咱這爛溝溝,誰來呢!”

后來,他去慶陽市、平涼市周邊縣區農家樂參觀學習了一趟后,觀念一下子變了,“一碗攪團能賣10元錢!”白純國說服家人:咱也開!

“遇到忙的時候,需要大量人手,得雇人。”白純國說,有時候一家能帶動好幾家改變生活。

村支書白寧安說,現在他的工作“主陣地”在景區,“既然把牌子掛起來了,就要經營好。”

如今的白家村,已建成“牛角溝遺址”展館、民俗農耕館、演藝廣場、白家水街及文化傳承、生態采摘、休閑垂釣、農趣體驗、親子娛樂、花卉觀光等多個主題園,帶動20多戶群眾集資新建了仿古式門店,全村42戶人從事農家小吃經營、手工藝品制作、土特產品銷售及旅游服務。

“近年來,我們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助推精準扶貧的有力舉措,依托項目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因地制宜搞建設,多方推介樹品牌,鄉村旅游已成為我縣一張亮麗的名片。”涇川縣縣長王廷佐說。

涇川縣把發展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堅持用規劃景區的思路規劃鄉村,用建設景點的理念建設鄉村。精心打造以黨原高崖、玉都康家為代表的隴東民居型,城關鳳凰、玉都下坳為代表的休閑游樂型,涇明白家、紅河田趙為代表的山水田園型,汭豐鄭家溝、黨原城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型,王村完顏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型,羅漢洞挽頭坪為代表的農業觀光型等鄉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城關鎮鳳凰村、涇明鄉白家村、汭豐鎮鄭家溝村、王村鎮完顏村成功晉升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19年,該縣僅鄉村旅游接待人數9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6300多萬元。

好果子永遠不夠賣

涇川種果樹的人多,而且歷史悠久。但在幾起幾落的蘋果產業發展中,當地果農獲利并不多。而且,作為平涼市最早種植蘋果的縣,涇川的蘋果牌子并不閃亮,甚至在發展過程中掉了隊。

如何迎頭趕上,實現果農在果品生產中收益的最大化,是涇川縣多年來一道需要破解的難題。

2012年底,縣上通過招商引資,引來了長期在全國各地蘋果園里摸爬滾打20多年的廣東客商傅錦生,創辦了富原紅果品貿易公司。精明的潮汕人傅錦生,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托管模式,與全縣10個鄉鎮、26個蘋果產業重點村的2600多戶農戶,合作建立了優質蘋果產銷基地3.5萬畝。也就是說,只要按定好的“框框”規范化操作就行,其他環節農戶可以不用操心,到時會按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確保果農利益。

果園托管,在當地本身是新鮮事。傅錦生對“托管”的理解是:標準化的生產,只有龍頭企業才能做到;減少技術服務、農資服務中不必要的環節,讓利于民;貧困戶入股公司,讓效益最大化;果農跟著企業走,企業跟著市場走,大家共贏。

“差果子永遠不好賣,好果子永遠不夠賣!”這句話,現在成了傅錦生的口頭禪。

在富原紅果品貿易公司,工人們在現代化的生產線上有序地忙碌著,清洗、消毒、分揀、貼標、包裝、存貯,“一條龍”完成了一道道工序。工人們說,這幾天大家心情都好,因為老板最近又和泰國那邊聯系好了新的銷售渠道,這些天大家都在忙著往泰國發貨。

其實,在這家公司上班的工人,多數是附近村子的村民,他們通過勞務輸轉進入公司上班,同時還能兼顧家務。

這里,能讓貧困戶因果而富。窯店鎮公主村的趙麗英從2013年開始就斷斷續續來公司分揀、包裝蘋果,“家里情況好多了,前兩年換了新房子,去年又接了一輛小轎車。”

與龍頭企業不同的是,近些年興起的家庭農場,也是涇川果產業“大軍”中的一股新銳力量。

在飛云鎮閆崖頭村,一塊“保成彩虹家庭農場”的牌子,在四周都是果園的小院子里顯得很不起眼。但就是這不起眼的一個家庭農場,卻讓周邊80多戶果農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從農場名稱上,可以猜得出這是一家以兩口子名義開辦的家庭農場,男主人叫薛保成,女主人叫魯彩虹,農場就建在家跟前。

老薛說,他之前一直務果園,逐漸摸索出了一些“東西”。2004年,兩口子從村上承包了90畝果園,忙前忙后,一年下來收入還算不差,他家也成了村上數得著的幾個蘋果大戶。

2016年4月,在縣上利好政策的推動下,老薛的果園里掛上了“保成彩虹家庭農場”的牌子。如今,該農場管理著100多畝果園,職工有30多人。

在農場的一間會議室里,墻面上掛著幾面村民送來的錦旗,各類獎狀、獎杯和證書有序地擺放在辦公桌前。其中,老薛最看重的是2018年11月由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頒發的“抓黨建脫貧攻堅致富帶頭人”證書,魯彩虹也有一個獎項:“隴原脫貧攻堅巾幗帶頭人”。兩口子,兩個“帶頭人”!這是對他們最大的褒獎。

別看這是一家建在田間地頭的家庭農場,其管理方式可不落伍。果園追溯工程,可以讓每一塊果園、甚至每一棵樹,都能得到信息技術保障。在這里負責網絡的幾個小伙子,是“回流”村里的大學生,也是技術骨干和網絡高手。他們把現代信息技術盡可能多地運用在這里。技術培訓、肥料采購、銷售渠道等,幾乎都是在網上完成的。

這些年果子走俏,還得依靠科技的力量。“蘋果觸網,銷售更廣。”老薛心底里高興。

近年來,“保成彩虹家庭農場”緊緊依托家庭農場基地,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幫助貧困群眾采購品牌農資,代銷蘋果、小米、核桃等特色農產品,2019年幫助村民銷售蘋果870多噸,有效降低了成本。

他們成立的寶紅果品產銷專業技術協會,組建了設備齊全的果園機械化服務隊、果園技術管理服務隊,建辦了飛云鎮電子商務服務站。鎮上黨建辦的同志介紹,在協會的示范引領下,目前閆崖頭村果園面積達到1242畝。老薛他們今年已為22戶貧困戶耕作116畝,無償為他們提供優質蘋果苗木2000株,兩口子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帶頭人”的擔當。

當然,在涇川,除了果,關于牛的話題也多。在“平涼紅牛”涇川鼎康公司肉牛育肥場,可以看到這里820多頭牛在標準化的暖棚里,享受著聽音樂、吃熟食、做按摩的“高標準”生活。這家由國企、民企共建的現代化企業,既有效發揮了國企的資本優勢,又充分利用了民企的技術優勢,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當年運營。董事長程強說,公司帶動了整個涇川縣18個養牛合作社、1269戶貧困戶、4060人通過入股企業,保底分紅,實現了長期和靈活就業。

“看一家人,只要樹上有長的,圈里有養的,就一定能富起來。”這是一句玩笑話,可能也是一句實話。

關鍵詞:涇川唱好脫貧攻堅“三本戲”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最新版天堂资源高清在线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 最新手机AV在线不卡 | 香港三级韩国三级日本三级 | 在线影片亚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