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孫景慧:用滿身“泥土味” 筑牢干群“魚水情”
孫景慧,山西省地震局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中心主任,也是該局駐五寨縣杏嶺子鄉扶貧工作隊隊長。
在防震減災工作中,她帶領團隊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不斷推進全社會防震減災科學知識普及;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她勇于擔當,完成幫扶村子脫貧摘帽任務。
孫景慧(左一)與同事探討脫貧工作
鄉親們歡迎,是最大的動力
為了拔掉“窮根子”,孫景慧帶領工作隊,以村為家,吃住在村,一年駐村時間多達280多天。她探索出了與鄉、村兩委、工作隊、第一書記“思想統一在一起、工作捆綁在一起、責任擔當在一起”的“三個在一起”工作思路,對兩個幫扶村10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調查走訪,了解每戶情況。她還經常與鄉、村兩委、第一書記、村民代表共同找脫貧點子,想脫貧路子。
山西省地震局緊緊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著力夯實黨建基礎,推行“黨建+精準扶貧”模式。馬家咀村多年來由于貧困,一直沒有黨支部活動室,孫景慧多方協調,籌措資金2.95萬元改造修繕了該村黨員活動室,夯實了黨建基礎,密切了干群關系,用滿身“泥土味”筑牢了干群“魚水情”。
解群眾之難,重在精準
“扶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這是孫景慧牢牢記在心間的話。精準幫扶,對癥下藥,著力激發幫扶村的內生動力。
孫景慧精準扶貧的第一關是“精神扶貧”。每到農閑,村里除了雞鳴狗叫聲,就是麻將磕碰聲,就連個別村干部也精于此道,孫景慧就從這幾個村干部入手。3個月,孫景慧和她的隊友硬是把杏嶺子村多年的陋習改了過來。
接著,孫景慧又盯上了群眾之“難”。她爭取項目、落實資金,歷時一年多打成一口500米深井,在2018年使幫扶村百姓擺脫了幾代人喝黃泥水的歷史,喝上了甘甜衛生的飲用水,解決了村民“飲水難”。郝效忠患有腦梗后遺癥,家中缺勞力,孫景慧就帶領隊員幫助他家干農活,多次去有關部門幫忙辦救濟手續,解決了貧困戶“生活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精準扶貧關鍵在于找到適合杏嶺子村發展的好項目。孫景慧帶領工作隊經過2個多月的考察調研,多次與致富能手探討,同鄉、村兩級干部認真研究,結合杏嶺子村實際和百姓意愿,確定發展養殖業項目。
2017年11月4日,扶貧隊、村干部、致富能手、貧苦戶代表帶著376只品種優良的母綿羊連夜趕回村里,為94戶貧困戶帶來致富希望。目前該村羊養殖產業已發展到2000余只的規模,在產業不斷發展的同時,農民收入也穩步增加。
為進一步帶動貧困戶致富增收,孫景慧還帶領村民實施“一畝田馬鈴薯原種”產業幫扶計劃,籌措資金6.48萬元,購買32400斤“一畝田”馬鈴薯原種,在耕種前全部發放到幫扶村每個貧困戶手中。隨后又邀請土豆種植專家,為村民現場講解演示種薯的切割、包衣、消毒,以及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等環節問題,為馬鈴薯種植提供有力保障。
為了確保馬鈴薯銷路,孫景慧與五寨縣科園實業有限公司、萬興制粉有限公司等6家精淀粉加工企業洽談合作,落實兜底銷售,形成一個育、繁、產、加、售的完整產業鏈,最終使農戶受益增收,平均每戶每畝增收達800元。
防震減災,更好服務社會
孫景慧帶領的山西省地震局宣教中心是一支年輕的團隊,成立時間短,年輕人多。為了培養出一支作風過硬、勤奮務實的隊伍,孫景慧本著“學中干”“干中想”的理念,主持完成震害預測及科普館建設等基礎工程項目5項,帶領團隊發揮省局特色,不斷提升防震減災宣傳水平。
為健全防震減災新媒體宣傳陣地,她組織創立了山西省地震局門戶網站、山西防震減災科普網、官網手機版、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五大平臺同步發展的宣傳陣地聯盟,進一步擴大防震減災宣傳覆蓋面。
為推進防震減災宣傳出精品,她帶領團隊制作了《校園地震應急演練》《防震減災進校園》等一系列宣傳作品,以豐富多樣的宣傳形式,使防震減災理念和文化得到廣泛傳播。
近年來,孫景慧主持完成震害預測及科普館建設等基礎工程項目5項,帶領山西省地震局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中心(執法總隊)獲得“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山西省依法行政先進集體”“山西省科技傳播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被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榮記集體一等功。她本人被評為“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工作者”、山西省“巾幗建功標兵”,榮獲“忻州市脫貧攻堅貢獻獎”。(周建邦)
(應急管理部新聞宣傳司 人民網聯合推出)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孫景 景慧 防震 減災 ,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