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耕育農莊:促進三生農業耕育田園多功能發展
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發展,大量城鎮居民承受著快節奏的生存壓力,普遍懷有回歸自然、緩解壓力的欲求。農業是一種人類與自然直接接觸的經濟活動,而且耕育農莊形成的田園景觀具有很高的美感度。通過觀光或直接參與農業活動,人們不僅可以得到休閑,還可以獲取審美和教育的效果。在得到身心健康的同時,建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
農莊又稱莊園、農場、農業生態園區。據《中國通史》記載“莊有各種別名,如莊田、田莊、莊園、莊宅、莊院、山莊、園、田園、田業、墅、別墅、別業等名稱,實際都是一個農業生產單位。”歐洲中古時期的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型態,除了生產包括糧食、衣物、工具等各項生活所需,是一個滿足多種需求的農村共同體,也是一個自主的管理機構。
一.“耕育農莊”理念與發展前景
“耕育農莊”是依托耕育農業耕育農法技術,以耕育田園為載體,以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耕育文化為靈魂,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責任。采用中醫農業、有機質農業生產方法,在種養生產優質生態食材和農產品的基礎上,擴展莊園的休閑旅游、飲食康養、運動體驗、親子教育等多功能服務。融合生態農業園區團體標準與耕育文明理念,通過“耕三生農、文、餐、旅”手段,達到“育天人身、心、養、康”目的。為嬰幼兒青少年兒童至老年群體提供綜合服務。形成集農業生態生產、深加工與休閑旅游、康養親子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基地。
耕育農莊在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業多功能性的開發理念指導的基礎上,實現農業莊園多元化、多功能性發展。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們將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提高農業生態系統質量作為全球環境保護、食物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認為農業生態系統而是生產食品、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健康、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多功能實體。耕育農業是在“刀耕火種”原始農業之后,從農耕文明“天人合一”的有機質農業,到石化產業“西方模式”的現代農業,再到航天信息“物聯智慧”的未來農業精粹優勢的集成。耕育農莊以田園牧歌農業為載體、集娛樂、購物、消費于一體,依照人類的需求理論,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層次中,提升人們的高層次生態綜合需求,滿足人類回歸自然的與生俱來的天然苛求。耕育農法是耕育農業的生產中采用的三生農業技術和方法,三生農業耕育農法是耕育田園多功能農業和耕育康養的基礎,耕育農莊有機質農業潛力無限,大有可為。
二、 生態農莊團體標準已經發布實施
據了解,2019年5月19日,在“中國美食地標保護暨全國餐飲地名庫建設”大會上,發布了《生態農莊(莊園)、農場》團體標準。生態農莊團體標準和此前發布的生態農產品(生態食材)團體標準都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作為第一起草人,生態農莊團體標準專家孫建主要主持參與,由國務院國資委事業單位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中國地名學會文旅委員會、中咨國業規劃設計中心、貴州省有機農業學會等單位共同起草和發布實施的。
三.耕育莊園與三生農業融合發展
“三生農業”是新時代耕育三生理念與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融合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新三生”指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大三生”是新三生和老三生以及原三生的三生萬物共同組成的“耕育三生”。“三生農業”是生生不息、持續更新提升的農業理念,“三生農業”伴隨著“三生”理念的發展,其內涵從創立到現在經歷了三次更新。第一次是2000年前創立的原“三生農業”,是按照“三生萬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理念與有機質農業和耕育農法結合的農業。第二次更新是二十一世紀初的“新世紀”,依托生活、生產與生態融合“老三生農業”。第三次是進入新時代按照新變化和要求,與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融合后的耕育三生基礎上的新“三生農業”。
四.耕育農莊是耕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耕育體系融合了古今中外的農耕、生態、勞育、美育、倫理、徳智等教育學科,與耕育技藝、耕育康養、耕育美膳、耕育品牌共同形成耕育倫理道德與耕育文化、耕育文明大家庭。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農業的作用就是生產功能和經濟功能。事實上,實際上農業還具有不可忽視的政治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農業的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產品特性,應該在市場體現出價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升級,在滿足人類基本食物生產功能基礎上,人們逐漸意識到農業具有多功能性,這種多功能性主要是指農業與農村也可以成為城市的康養基地,成為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消費場所,也可以成為城市養老產業的發展基地。農業功能由單一的生產功能向經濟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拓展,農業同時具備多項功能的特性。 耕育農莊與三生農業相輔相成,“三生農業”是新、老、原三個“三生”的農業產業融合、跨界融合,也是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文康旅融合產物,也是農業與教育、美食、中醫藥跨界融合結晶;三生理念在農文康旅領域的農耕文化、生態保育、文旅地標;生態餐飲、耕育食德、美食地標拓展和延伸,促進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
五.耕育農莊為耕育田園發展提供了制度和管理職能
耕育農莊是農耕文化與田園風光和鄉村旅游的融合提升。農莊的田園養育了我們,田園是我們中國人靈魂的棲息地之一,回望傳統的田園,回味傳統的生活;回望自己的民族,回味傳統的文化;能舒展人們心里的緊張和陰郁。耕育文化依托生態保育和現代文明演化出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耕育體驗融合了農耕教育、生態教育、勞動教育,美藝教育、倫理教育,徳智教育等理念,把耕育文明與耕育文化、耕育農業、耕育農法、耕育田園共同形成青少年兒童的耕育研學和嬰幼兒親子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形成美好的、田園牧歌式的自然觀、生態觀、文化觀。
近年來,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全國選定建設了一批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基地。部分基地借助于耕育農莊模式,開展農業休閑旅游、生態康養、生態教育體驗工作。目前已經確定并初具規模的基地有中部地區(安徽潁東區、河南駐馬店市)、西部地區(成都、酒泉市)、東北地區(四平市)、南部地區(麗水)、東部地區(青島平度市), 其中酒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引進中醫農業生態投入品,在戈壁設施農業、鹽堿地改良等方面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通過多種方式,宣傳“耕育農莊、田園體驗”發展理念,取得了顯著成效。
六.“耕育農莊+康養”融合理念與發展
人類從古代農耕進化到耕讀,現今已進入耕育時代。育是保育、育人。耕是躬耕、耕莘。耕莘是躬耕于有莘之野,相當于現在的耕育農莊基地。據《孟子》記載,中國商朝初年著名賢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中華廚祖伊尹曽躬耕莘野,后來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三生康養”是新時代耕育三生理念與耕育康養、三生農業融合在健康領域的應用。
“三生康養”是生理、心理、哲理集成的健康體系,是用中醫的整體觀、系統論、辯證法看待健康問題,按照《黃帝內經》理念,“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康養是外部環境與人的身心和諧的健康狀態,康養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概念,涵蓋范圍廣闊。健康即生理、心理和精神都處于良好狀態;養生是以提升生命質量為目標、對身體和心理進行養護;“康”是目的,“養”是手段。
七.耕育農莊促進青少年兒童耕育體驗健康成長
耕育農莊是耕育體驗的載體,人類要反思傳統的生產、生活、生存模式,系統思考和建構耕育新體系。體驗是人們以一種方式來度過一段時期,并從中獲得過程中形成可記憶片段。體驗教育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老子、孔子、王陽明等古圣先賢,教育必須與勞育、體驗結合。以行求知,在體驗中學習。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都從不同角度強調了體驗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耕育農莊的勞育理念,通過體驗場地營造體驗活動,激發生命潛能、陶養健全人格、體驗人生幸福和人生樂趣。青少年兒童田園體驗,有助于心理需求和健康成長,以田園勞作活動為載體,用作物、動物的生長過程,促進學生在與自然和諧、心情舒暢的環境下生長、發展,提升倫理道德和健康素養。將課堂融入大自然、田園等更有趣味性、更有意義的地方,促進書本與田園實踐深度融合,為他們強身健體和未來更好地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耕育農莊的田園體驗具有生態教育價值,也是勞育、美育的載體,在田園體驗現場,時時處處人人全息沉浸、感動生命,倡導生態多樣性。田園體驗教育實踐倡導順應學生天性,通過關注土壤、水分、溫度等是否適宜,作物播種、成長、豐收。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生命成長意念。在智能健全發展的同時,關注學生其他相關身心素養、好奇心和求知欲,加強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體質的培養。(作者孫建系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