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張厚美: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要生態優先
【環保筆談】
作者:張厚美(四川省廣元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
2020年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正是會議強調的題中應有之義。成渝兩地同處四川盆地、長江上游,從生態環保入手推動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
四川省有4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處于長江流域范圍內,涵養著長江27%的水量,生物資源種類位居全國第二。重慶市地處三峽庫區腹地,域內長江流程679公里,居上游各省份之首,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容量占庫區總容量的76.3%。成渝兩地優良的自然稟賦,在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筆者認為,在生態環境保護上,找準深度融入的“切入點”,使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生態環境政策、生態資源、生態產業等各要素相互融通、同頻共振,是兩地統籌發展的必由之路。
打破行政壁壘,是成渝合作共贏的關鍵。為此,應用好“十四五”規劃編制的“窗口期”,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對接,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建立雙城經濟圈目標考核體系,把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作為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硬指標。
發展綠色經濟、提供綠色產品,不僅是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長江生態安全的必然要求。為此,成渝應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全面對接、聯動發展,共建聯防聯控機制,實施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共同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作為長江上游城市,成渝兩地還應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兩地山水相連,應聯手推進雙城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共建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聯手管護自然保護區、水源地、森林公園、濕地等重要生態空間和區域生態廊道、綠道。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行水環境監管、監測、突發環境應急等聯動機制,共同推進長江、岷江、金沙江、嘉陵江等跨界河流污染聯防聯控。同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跨區域、跨流域、跨學科重點問題研究和生態環境共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
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也是成渝兩地共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發力點。兩地應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產業,全面推進節能降耗,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引導市民踐行綠色消費方式,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創建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建立完善生態環境監管大數據平臺和智能環保服務支撐體系,理順城鄉污水管網建設管理體制;嚴明生態環保責任制度,深化生態環保綜合行政執法改革,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最終目標是要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從而實現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只有秉持“一家親”、立足“一盤棋”,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建聯防聯控機制等方面加強務實合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才能為兩地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帶來更大空間、更多期待。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16日 05版)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生態 經濟 成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