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張柏楠:科技、科普、科幻,一個都不落
【中國夢·實踐者】
央視網消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負責人,這些名號都是響亮的,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名號背后的那個人——張柏楠。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再到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他接過前人的火炬,點亮國人太空夢的未來。
然而他從不把自己的付出和成就掛在嘴邊,面對媒體,飛船、團隊和國家的航天事業是他最常談到的事。
與航天結緣
1962年,張柏楠出生于黑龍江齊齊哈爾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從事化工研究,母親從事會計工作。為了能讓孩子多讀些書,張柏楠的父母從并不寬裕的收入中硬擠出一部分“專款”用來購買圖書。學生時代,張柏楠一放學回家就把自己“埋”到書堆里,讀書成為他最喜歡的事情。
在父親的書柜里,他偶然發現了一本《航空知識》雜志,自此手不釋卷。
填報高考志愿時,張柏楠在所有專業選擇中填上了同一個專業——航空航天。他如愿考入了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本科畢業時,學校一再挽留他,希望他留校讀研究生或是當老師。但張柏楠都拒絕了,他選擇到北京,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攻讀研究生課程。
之后,他繼續把最初選擇的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1987年研究生畢業后,張柏楠到總體設計部六室從事返回式衛星總裝設計工作。
1998年,神舟一號甫一研發,張柏楠就擔任了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主要負責結構驗證,時年三十五歲。
事隔多年,張柏楠忘不掉那個皓月當空的深夜。時值深冬,草原上寒氣逼人,一直守候在著陸場的張柏楠看著飛船流星一般劃過天際,與飛船一起落地的,還有他懸了一天的心。“直到現在,我還能記起那個時候的每個細節,人生中最大的快樂莫過于享受付出心血后得到的成功。”他說。
不斷攻堅克難
作為神五飛天的“前傳”,神舟四號飛船需要完成有航天員參加的人船聯合測試。艙內座椅是否舒適、顯示器是否清晰、操縱桿是否靈活,每一個細節都要經過反復驗證。
張柏楠解釋說:“這就如同家里裝修,不停地試、不停地改,哪兒不滿意再重來。從單機試驗方案開始,一直到形成一個總體方案。”
在一次返回艙綜合空投試驗中,一個難題出現了:艙內一氧化碳超標,會對航天員造成不利影響。
解決方案匯總到張柏楠手里。第一步是堵——把氣體關在容器里;第二步是疏——留在容器里的氣體不能一直留在艙里,要疏導到空間中。
張柏楠思來想去,還是無法放下心來,對待這樣的問題,見招拆招可行,一招中的最好。他最后拿出了“有害氣體過濾器”的設計,萬一“堵”與“疏”的過程出了漏洞,放置在航天員給氧程序中的過濾器可以御敵于門外,萬無一失。
2003年7月,就在神舟五號出廠前,一項耗時很久的綜合測驗終于拿到了結果:航天員座椅的緩沖器未達標準,在返回著陸時會使航天員的骨盆和脊柱受到沖擊。
為了確保航天員的絕對安全,張柏楠接手了這個任務——在兩個月時間內,研制新型緩沖器代替老型號。
著陸沖擊試驗一次只能用一個緩沖器,“摔”完就不能重復使用,“摔”完就要重新準備。張柏楠帶著20多個人不分晝夜,終于趕在2003年10月拿出了新型緩沖器。
“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只要你認真面對失敗,它就會給你帶來經驗和助力。”張柏楠說,“關鍵是從失敗里吸取教訓,航天人是有這個能力的,跌倒了還能夠爬起來。”
壓力與動力共存
2004年1月,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回收成功“百日”之際,張柏楠從戚發軔的手上接過“帥印”,出任神舟六號總設計師。戚老在評價他時,只微笑著說了一句話:“像我,比我懂得多。”
張柏楠卻說:“老一代航天人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非常多,最重要的是熱愛祖國和敬業,他們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事業來做,這與當成職業不一樣,這是不求回報的。”
那一年,神舟六號開始研制,目標是“兩人多天飛行”。
但在搭載兩名航天員的神舟六號凱旋后,張柏楠只對媒體說了一句:“我想靜靜地把下一步工作考慮一下。”
帶著壓力工作,已成為他生活的常態。
每一次發射成功、返回成功,張柏楠都會感到如釋重負,但緊接著就是新的工作計劃。
張柏楠對自己的工作從無夸耀,他把贊美之詞全都留給飛船——此次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實驗船采用了自主研制的新型輕質耐燒蝕的碳基防熱材料,他帶著笑意說:“一方面它的防熱性能非常好,另一方面它的重量特別輕,我們防熱材料的設計應該已經超過了美國。”
首次采用新型防熱材料,首次采用國際上推力最大的新型單組元無毒推進系統,首次采用群傘氣動減速和氣囊著陸緩沖技術,這些都令張柏楠感到驕傲。“火箭發射入軌的精度非常高,打得好,落點精度也非常好,現場有人說可能是10.8環,而且應該說是滿分,非常漂亮。”
令張柏楠自豪的不僅是團隊的工作成果,還有中國制造水平的不斷進步。他稱贊道:“這一次飛船研制確實感覺中國制造的能力是有大幅提高的。從圖紙下廠到最后制造,非常快、非常精準,能夠一次完成,技術水平應該都是國際先進或者國際領先的。”
科普科幻兩手抓
作為一名以嚴謹立身的工程師,張柏楠偶爾也會允許自己放飛想象力。他是一名科幻迷,“儒勒·凡爾納很早幻想到月球,最終人類實現了這個幻想。即使是當時看起來很荒唐的想法,也有可能成為現實。嫦娥飛天的夢想,就是對我們最早的啟發”。
《地心引力》《星際穿越》《流浪地球》,引起公眾關注的科幻電影,他一部都沒落。
他會注意到電影中的技術細節:“片中提到空間碎片防護,這是載人航天從設計上必須考慮的因素。”他也會為外國影片提到中國的航天事業而感到開心:“這也是載人航天的宣傳作用——擴大了國家在很多方面的影響。”
在《三體》中看到了中國科幻希望的張柏楠期待出現更多這樣的小說、電影。“整個民族應該有這種東西,才能相互促進發展。只有這樣的想象力更繁榮,整個民族的創造力才能更繁榮。”
在忙碌的間隙,張柏楠會抽出時間做科普講座 。“只有大家都了解科學、熱愛科學、向往科學,我們國家才能不斷地創新發展,我們的民族才能真正地復興,我們的事業才能真正做到后繼有人。”(文/闞純裕)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張柏 柏楠 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