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畫界畫界
中國姿態—視界未來
—第二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
龍 馬(銅)101cm/ 曾成鋼
2019“中國姿態—視界未來”第二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于12月21日舉行,此次展覽在延續“中國姿態”脈絡的同時,一方面將溫州精神加以提煉、升華,另一方面以眼谷“視界未來”為切入點,從溫州的發展看中國的發展,以世界的眼光審視發展中的溫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說,中國雕塑要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黃石山雕望公園以“中國姿態”冠名,一方面,是“中國姿態雕塑展”學術品牌戶外化、空間化、國際化的延伸;另一方面,入園作品適當考慮歷屆“中國姿態雕塑展”的獲獎作品,為能夠代表中國精神、中國風骨的優秀作品放大到戶外參與城市建設提供了機會。評委對作品整體的考慮方面有:藝術語言鮮明,未曾在公共環境中建立的原創作品;與地域風格、人文特色相融洽;能實際選材并創作,具有切實的可實施性;耐久性與安全性;一定程度上考慮大眾審美等。整個展覽有詳細的流程,從公開征集到作品平面稿的評選,再到立體小稿的展覽,最后到加工制作、監制、定點、安裝,組織方式和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規范。
馬背上的少年(銅雕)180cm / 衛 昆
溫州人“戀鄉不守土”,以自信自強、開拓進取和創業創新的“溫州精神”贏得了世界的贊譽。溫州各行各業都有精英翹楚,在經濟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教育、文化同樣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對于文化建設來講,“溫州精神”是溫州人民的靈魂所在,是哲學、人文、藝術諸因素綜合的結晶。雕塑是藝術的重工業,是鑄造靈魂的藝術。在雕塑溫州精神方面,曾成鋼的鑄造作品《龍馬》正是“溫州精神”的寫照,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斗向上、自強進取的民族精神。溫州市龍灣區地近港灣,黃石山蜿如巨龍,雕塑塑造了激昂剛健、沉穩柔和的主身和神采奕奕的形象,龍馬流線簡潔,一氣呵成,雕塑語言浪漫豪邁。衛昆的《馬背上的少年》寓意新時代溫州人逐夢、筑夢的理想信念。騎馬人物在古今中外一直是藝術家津津樂道的表現題材,其獨特藝術魅力正是通過雕塑語言的諸多關系呈現美,表達情感,造型兼具中國傳統青銅樣式與西方當代設計理念。于小平的石雕作品《潮》點明了溫州海洋地域特性,人物節奏統一,大步向前的韻律詮釋出溫州人敢為人先、積極創新進取的號角精神,意象化的人物組合寓意浙南人文薈萃和對科技無限追求的探索精神。
內心世界-連鎖反應(石材)450cm /(奧地利)卡洛琳?羅曼斯道夫
溫州面朝大海,在全球視野之下,城市文化以雕塑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世界對溫州發展的寄語用藝術的創造述說,雕塑作品呈現出中國城市面向未來的姿態。在姿態的表達方面,秦璞的《脈動》以飽滿、豐韻、富有生命力的有機熱抽象的組合形態體現著溫州的活力,線條無限生長,具有科技的韻律感,不斷帶給人以驚喜。鐘雪梅的《轉》取高速轉動的陀螺形象,寓意中國正以高速發展的姿態站在世界的舞臺。陀螺在速度的作用下飛揚出水花,象征中國城市的未來不僅有速度,更有精彩內容。
比利?李(美國)的《匯聚》融合了抽象元素,圓圈代表匯聚,向上的方柱代表走向未來,作品整體考慮結構和重力因素,各方力量匯聚向上,象征著城市穩定健康的發展。緒方良信(意大利)的《未來之潮》以奔涌向前的潮頭為元素,抒寫溫州人民在時代浪潮中拼搏向前,與未來和諧齊頭并進的力量,在世界的浪潮中,溫州也將擁有屬于自己的姿態。同為向上勢能的還有菲林?格奧爾基(意大利)的《宇宙交響》,是對發展的思考,詮釋著溫州在人文,生態、科技發展中始終昂揚向上、不斷探索的精神。
風生水起·瀲滟(不銹鋼)450cm/ 施 丹
在視界的表達方面,何鎮海的《窗里窗外》以傳統文化中木構框架的組合方式突出“窗”的造型,“窗”是溝通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橋梁,是觀看世界、獲得知識的路徑,窗外關注世界,窗內醞釀不一樣的發展路徑。
現代城市中需要根植記憶,因為記憶是鏈接昨天和明天的紐帶。在雕塑路徑選擇上從古代雕塑傳統中找到精神內涵和語言形式進行現代意義的轉化發展尤為必要。在這一路徑選擇上,李象群的《莫唯》將現代形式融入古典精神來宣示對現代雕型藝術形式和內容之間深層關系的理性體驗,在嚴謹、規整、體面簡括的雕像造型中,體現出一種對法度把握游刃有余的自信和灑脫。
未來之潮(石材)370cm /(意大利)緒方良信
戶外景觀雕塑不僅有美育功能,在造型語言、創新設計中還考慮城市家具的實用功能,考慮公眾體驗以及與公眾的互動性、參與性,這也是雕塑藝術走向大眾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卡洛琳?羅曼斯道夫(奧地利)的《內心世界—連鎖反應》觀眾可以坐,可以觀,可以走進雕塑探索雕塑的內部結構,作品展現了多層次的景觀,寓意溫州在開放中不斷創新發展。施丹的《風生水起?瀲滟》是件風力動態雕塑,用雕塑的語言描寫水的姿態、品質,當風吹過,雕塑葉片隨之搖曳,如同蕩漾閃光的水面,是對“風生水起”溫州的生動闡釋,令人感到充滿生機,帶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此次雕塑展入選的作品是投稿中最為凝練、最能概括地表現時代精神、反映城市性格的作品,既強調國際化,又突出地方性,突出溫州的歷史文化和地方風情,同時還針對黃石山雕塑公園獨特的地理構造和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作品。雕塑以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語言、以可觸摸的形體和可體驗的空間維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市居民,同時對提高城市知名度、形成城市的文化品牌、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增加城市的美譽度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窗里窗外(耐候鋼)420cm / 何鎮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城市的繁榮不僅是經濟的繁榮,也需要獨特的城市風貌、厚重的歷史人文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而城市雕塑是城市發展走向美學時代的重要載體。雕塑與城市建設有著緊密的聯系,城市雕塑是公共空間的標志物,有點綴、裝飾城市空間的美化作用,還是傳承歷史文脈、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手段和凝聚文化歸屬感的重要象征。雕塑公園既是集中展示雕塑藝術的空間場域,更是市民休閑娛樂、提高審美、滿足文化需求的場所。
中國雕塑學會在全國多個城市連續舉辦了幾個雕塑公園,總結為蕪湖模式、鄭州標準等,而溫州精神正以別樣的姿態走向未來。
責任編輯:楊文軍
編輯:畫界
關鍵詞:雕塑 溫州 城市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