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當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秘辛
新華社成都5月4日電題:當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秘辛
新華社記者童芳
繪制3D藏寶圖、金銀文物上演變形記、文物在水下300多年的運動軌跡……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領隊劉志巖近日告訴記者,從2016年至今約有5萬件文物出土,這不僅是科學考古發掘的成果,也是多學科“黑科技”合作的結晶。
地球物理探測繪制3D藏寶圖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能識破,買盡成都府。”一首關于江口沉銀的民謠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流傳了300多年。相傳,明朝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在彭山江口處戰敗船沉,有1000船金銀財寶沉于江底。
根據文物部門公布的數據,江口沉銀遺址的面積約有100萬平方米。對考古隊而言,不可能把100萬平方米的面積都發掘開來,每年只能選擇約1萬平方米的范圍進行發掘。怎樣確定發掘范圍,文物富集區在哪兒,傳說中能“買盡成都府”的寶藏到底在哪兒 這個時候地球物理探測發揮了作用。
據了解,早在2016年底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第一次科學考古發掘時,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等多家單位,就組建了“江口沉銀”水下科技考古研究團隊。
在3個年度的時間內,該團隊采用水上電阻率成像法、高精度磁法、頻率域電磁法、兩棲雷達、航空磁法等探測技術,繪制出一幅覆蓋面積約70萬平方米的3D藏寶圖,并對超過5萬平方米的文物埋藏重點區域進行了精確探測,為摸清遺址分布范圍、確定古河道的準確位置、掌握水下文物分布狀況提供了科學依據。
“3D藏寶圖使水下考古發掘工作有的放矢,節省了很多時間和人力,它的準確性已經得到了充分驗證。”江口沉銀遺址考古執行領隊鄭喆軒說。
出土金銀文物上演變形記
“江口出土文物大多是金、銀這樣的貴金屬,在水下埋藏了300多年,被砂巖卵石等擠壓,‘病害’主要是變形,因此我們的工作主要是恢復文物原本的形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魯海子說。
魯海子介紹,對江口文物的保護修復主要采用了現代科技與傳統技藝相結合的方式。首先通過現代科技“看片子”,再通過傳統技藝“動手術”。
比如對一只嚴重折疊積壓的銀碗,首先利用X探傷儀,發現文物內部存在的折痕、裂隙、銀碗碗心的文字;超景深顯微鏡對銀碗底部“尹思”二字的精細測量,為初步判斷其鏨刻工藝提供了依據。用SEM掃描電鏡對文物“金帽頂”的微觀形貌和元素分析,能夠提供頂端爪釘焊接材料的元素成分,有助于配制補焊材料。
最后,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通過老一輩手藝人的言傳身教,以純手工的方式,還原文物制作流程,做到“原工藝、原材料”修復文物。
還原文物在水下300多年的運動軌跡
“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的成果,體現了多學科融合與多部門力量的整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李映福說。
據了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與四川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緊密合作,對遺址和文物進行多學科研究。
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最近啟動的合作,就是運用水力學、河流動力學等,對江口沉銀遺址文物的時空分布規律開展研究。如果這個項目研究獲得成功,江口文物從沉入水面那一刻起到現在這300多年來的運動軌跡和空間分布,就都能搞清楚。
“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交叉學科研究,將同時促進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的創新與發展。”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院長楊興國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考古 文物 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