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健康角度看耕育農業
4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11部門單位聯合印發《關于2020年度認真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通知》,要求各地扎實推進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確保全年糧食面積和產量保持基本穩定。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強國。
4月27日,人民日報刊發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實施戰略?守住管好天下糧倉》,根據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情況,引發各方對世界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和高度關注。
1、 我國糧食安全面臨新挑戰
當前,國際環境錯綜復雜,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多邊主義和單邊主義交鋒碰撞,保障糧食安全面臨許多新挑戰。受疫情、干旱和草地貪夜蛾、沙漠蝗蟲等病蟲害影響,近期國際糧食市場大幅波動。我們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依靠國際市場解決吃飯問題,既不現實也不可能。一個國家只有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2、 人類過度索求導致生態和健康的困惑
無論這個世界的科技多么先進、經濟如何發達、技術多么過硬,在大自然面前,一切都是非常渺小。我們必須借助于人類耕育文明的聰明理念,對發展模式更加科學化、生態化、可持續化,才能拯救地球,使明天的世界更美好。
健康的食材,可以吃出健康,吃出營養,吃出文明,吃出文化。不好的農產品會吃出疾病、吃出災禍。必須用公民行為道德規范約束人們文明餐飲、生態餐飲,用生態信念引導人們健康生活、健康消費。吃生態食材、生態餐館、生態美食。這不僅僅是健康問題,這是在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的基礎上,還增加了民族的尊嚴,國家品牌和國家形象問題。倡導生態生活、生態消費的生態志愿者,也是踐行生態原產地、生態美食、生態標準的耕育先行者。
3、 生態健康依靠耕育農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國家,耕牧漁樵的傳統耕育模式孕育了中華民族,傳承了中國耕育文化。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的耕育文化,道德理念、社會模式,有助于生態和環境健康。
耕育農法可以促使人們回望農耕,農耕也是對太陽能的最佳利用。發展有機質農業、耕育田園不僅可以解決身體健康,可以解決農民增收、土地拋荒、人口流失、空心村、留守老幼、文化斷層,土地退化、食品安全等系列問題。不僅僅是短期的糧食安全需要耕育農業,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也要依靠耕育文化,人類的未來良性發展和生存,也要參照耕育文明發展模式。
4、 國家糧食安全呼喚有機質農業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是取之于天地,返之于天地。我們的作物肥料取之于畜禽糞便,布料取之于棉花和蠶絲,我們的染料取之于各種花草,建筑取之于木材和和天然礦物,在中國人的耕育生活方式中,沒有對萬物的掠奪和傷害。直到最近幾百年,西方人從中國學會了農耕,一切都發生了改變。他們醉心于對土地毫無節制的掠奪,自然狀態下無法實現,就靠各種非自然的發明創造來實現。靠化學農業從土地中攫取更多產量,從不考慮任何后果。
5、 國民身體健康和免疫力的提高需要生態食材
國民健康,必須從食材抓起,從生產源頭抓起,疫情后痛定思痛的思考,必須把食品安全、生態保護,國民健康、經濟發展集成為整體方案,并期待就耕育農業和耕育文化、耕育康養來一場全國啟蒙。
農業本來是為了滿足人民健康生存的需要而存在,中國人幾千年來就吃自然的食物、天生的食物,現代社會改變了這一切,也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健康。在西方主導世界的這幾百年,農業則完全背離了這個初衷。只要能低成本高產量更賺錢,食物的質量可以放棄,人類的健康可以放棄,這是一條通往人類集體自殺的道路。生態農業是人與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育,農產品安全營養健康。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呼喚回歸,不僅僅是在食品生產和制作技法上的拾遺,更重要的是繼承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對自然的尊重,對人倫的尊重,讓我們現代人認識到人與自然,人與萬物需要和諧共處。
6、 國民精神和心理健康向往耕育田園
耕育田園可以讓我們守望鄉愁與綠水青山,傳承東方文明之根,傳承民族的文明基因。耕育文明可以守護土地,保護鄉愁,保護鄉村,保護神靈,呵護最古老的農耕文化。
疫情期間,困在都市的人們無比向往有田園牧歌的鄉村生活方式,鄉村空間大,空氣好,糧、油、果、蔬、肉、蛋等食材充足。鄉村自給自足社會有利隔離災情,鄉村的低流動性緩沖災情,隨著鄉村旅游,鄉村民宿等產業的發展,中國的農村也變得美麗且宜居。田園生活是一種真實簡單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也是匯聚生態生活、農耕體驗、自然教育、休閑養生于一體的生活方式。(作者孫建系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