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耕育文化”國際文化交流平臺上的中國標識

2020年04月28日 19:01 | 來源:中國生態產業網
分享到: 

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蘊含著眾多博大精深的耕育文化思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在國際文化交流平臺上,建立具有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標識性”文化術語。展現出中國文化的思想力和創造力,以及更多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耕育體系術語。在世界上實現與我國人口、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相適應的文化優勢和特色標識。

耕育文化是在農耕文化基礎上融入了現代文化、生態文化、未來文化等理念后集成的活態復合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繼承、傳承、發展和創新。耕育文化依托生態保育和現代文明演化出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耕育術語融合了農耕教育、生態教育、勞動教育,美藝教育、倫理教育,徳智教育等范疇,耕育文明與耕育文化、耕育農業、耕育農法、耕育田園共同形成耕育體系的大家庭。

微信圖片_20200428190107

耕育文化具有生態文化內容和特征,包括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民宿及各類節慶活動等,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存在最廣泛的文化集成。

1、 耕育文化具有時間段長、涵蓋元素多的特點

耕育文化集成了耕牧漁樵文化體系,具有地域多樣性、民族的多元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特點。包括民俗、治水文化、物候與節氣文化、節慶文化、生態文化、農產品加工文化、茶文化、蠶桑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服文化、民間藝術、詩詞歌賦等。耕育文化作為一種生產方式、思想理念、價值觀念、道德意識和思維方式,其本身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國際文化交流平臺上中需要中國文化標識術語

中國文化要在國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萬歲千秋,必須創立有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的 “自主性” 標識性術語和概念。當前廣泛使用的生態文化、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自然農法、食育術語和概念中,大量是借用西方概念和名稱,這些由國外創立的術語領域,缺乏中國的話語元素,而且對很多西方概念沒有做到充分消化吸收和 “術語改造”,僅僅是照搬照套。因此打造具有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耕育體系”標識性概念和術語名稱,樹立中華文化主體性和自信力,對于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3、 建立耕育文化中華民族特色的標識體系的重大意義

耕育文明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術語標識體系,開發利用好博大精深的耕育文明與自然生態資源,組成我國 “耕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世界經濟安全穩定增長、協調平衡增長、持續包容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傳承好耕育術語體系的人文精神和內涵,在弘揚中華文化、保護獨特景觀、發展休閑農業、推動鄉村旅游乃至維系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資源持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未來中國文化創新需充分吸收中國優秀傳統耕育文化思想的精華,始終致力于將中國耕育元素融入國際規范的理論體系,探索更新、更嚴謹、更有說服力的耕育術語體系。

4、 耕育文化對于農民豐收節的重要意義

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的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為農民設立的專屬節日,農民豐收節以“慶祝豐收,弘揚文化,振興鄉村”為宗旨,以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為內涵,以進一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為目標。同時激發調動社會力量,以活動為契機,為農業鼓干勁,為農村做公益,為農民辦實事。

弘揚耕育文明、傳承農業文化是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重點主題。耕育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明的珍貴寶藏。一代代華夏兒女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因地制宜,建立創造、創新發展了稻魚共生、稻作梯田等許多具有地域特征的農業系統并保留至今。這些建立在實踐經驗基礎上的農業系統,不僅是獨具特色的美學景觀,而且具有強大的實用功能,更極富科學性,它們利用生物相互作用,維持自身穩定性,進而有力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為人類持續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這些寶貴的農業文化對于我們實現綠色環保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5、 耕育文化為鄉村振興服務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傳承發展提升耕育文化,通過多種方式,豐富鄉村文化,激發發展活力:一是通過繁榮耕育文化事業,推動文化農產品、創意農業發展,拓展農業農村經濟新領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二是通過弘揚耕育文化,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培育新型農民,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在黨的支農惠農富農政策扶持下,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廣大農民一改“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形象,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走上了嶄新的富裕之路。農民、農民工觀念更新,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求知求樂求新求美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強,愿意展現時代風采,創造新的生活,學習科學文化,改進鄉風民俗,實現自我超越。發展耕育文化可以凝聚農民,營造和諧的農村人文環境,重振鄉村精神。三是通過展示耕育文化,可以體現中國農業新形象,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不斷擴大中華耕育文化的影響力,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期,農業與文化及其他領域不斷融合,農業由“農林牧副漁產業”向“生態旅游文化多功能”轉化。農業功能開始由傳統的生產農產品,向生態農業、有機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等領域伸展。四是保護傳承好耕育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內涵實質,在弘揚中華文化、保護獨特景觀、發展休閑農業、推動鄉村旅游乃至維系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資源持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傳承發展提升耕育文化,讓悠久的耕育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和風采,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豐厚的精神文化滋養,保護傳統文化、傳承耕育文化,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作者孫建系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 在线免费播放AV片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卡 | 亚洲国产小电影在线观看高清 | 日本国产欧美三级在线 | 中文字幕乱码女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