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中國經濟一定能過關!
“這次疫情,短期內會給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陣痛,但不會影響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在4月1日《求是》雜志發表的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經濟形勢作出重要論斷。事實上,這也體現了對中國經濟形勢的科學研判。
連日來,經過全國上下和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成績來之不易。同時,境外疫情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受到嚴重沖擊,中國疫情輸入壓力持續加大,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恢復面臨新的挑戰。
怎樣將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防控疫情就是護航經濟,穩住經濟就是對抗疫情。唯有以最堅定的決心、最有力的舉措,在最短時間內遏制疫情發展態勢,才能以最小的代價從根本上為中國經濟贏得時間與空間。
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如今,一項又一項有針對性的政策接連出臺:金融主管部門強化現金供應和流通管理、提供差異化優惠金融信貸支持、放寬上市企業再融資限制;財稅部門加大疫情防控經費投入力度,持續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及個人負擔;商務部門進一步簡化企業進出口手續,加強外資大項目服務保障;人社部門提供“一站式”返崗復工服務,促進就業穩定……這些,正在為各行各業的市場主體“科學防控疫情、有序復工復產”提供強勁支撐。
各項政策持續發力,積極變化越來越多:3月以來,發用電量明顯回升;截至3月28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達到98.6%,人員平均復崗率達到89.9%;3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為52.0%,比上月回升16.3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2.3%,比上月回升22.7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接近100萬億元,人均GDP按照年平均匯率折算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世界最大。廣闊的市場、強大的韌性、向好的態勢,展現出疫情之下中國經濟頑強的抵抗力與生命力。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人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一定會邁過新冠肺炎疫情這道關口,繼續保持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
(作者為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員)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中國 經濟 疫情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