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發展有機質農業、保護吉林四平及東北黑土地

2020年03月21日 10:16 | 來源:中國生態產業網
分享到: 

1、 國家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政策

2020年2月25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印發了《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的通知。保護性耕作是一種以農作物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耕作技術體系,能夠有效減輕土壤風蝕水蝕、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墑抗旱能力、提高農業生態和經濟效益。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取得明顯進展,技術模式總體定型,關鍵機具基本過關,已經具備在適宜區域全面推廣應用的基礎。

11

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強調堅持生態優先、用養結合,通過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與節本增效兼顧,促進東北黑土地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實施中注重提升裝備能力。引導科研單位、機械制造企業、材料工業企業集中優勢力量,共建保護性耕作裝備創新聯盟和研發平臺。開展高性能免耕播種機核心部件研發攻關,重點突破播種機切盤的金屬材料及加工工藝、電控高速精量排種器的設計與制造等難題,加快產業化步伐。圍繞保障保護性耕作關鍵機具產品質量、關鍵生產環節作業質量,抓緊制修訂一批相關標準規范和操作規程。鼓勵免耕播種機等關鍵機具制造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擴大中高端產品生產能力。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導向作用,引導農民購置秸稈還田機、高性能免耕播種機、精準施藥機械、深松機械等保護性耕作機具。

2、 有機質農業是種養循環農業的基礎

“有機質農業”是以農業種養循環、種養平衡為基礎,以農田廢棄物還田為手段,提高和保持土壤較高水平的有機質含量。在保障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土壤可持續生產和利用能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態發展之路。

22

有機質農業倡導種養結合、循環利用。即根據當地農田的產出、市場需求以及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合理配套布置養殖品種和養殖規模。就地或就近利用農田產出食物和副產品發展養殖,減少養殖業需求的農副產品運輸距離,為養殖、加工廢棄物生產的有機肥料還田提供方便。土壤有機質缺乏是土壤萬病之源,幾千年來的傳統農耕,土地生產的農作物為人類提供食材,當人類和動物吃完的排泄物都要歸還給土壤,農作物的秸稈也要歸還給土壤,一方面是把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從農作物帶走的生命元素重新歸還給土壤。每年施入農家肥,土壤有機質豐富。但是近幾十年,我們依賴于使用化肥生產農作物,帶走了土壤的生命元素,不把農作物的秸稈以及人和動物排泄物還給土壤,只從土壤索取生命元素,而不歸還,這必然導致土壤當中的生命元素不斷流失,引起生產的農產品嚴重缺乏生命元素,當我們的食材缺少礦物質和生命元素的時候,必然導致慢性疾病和亞健康發生。

“有機質農業”概念是 由“耕育農法” 創始人團隊在2009年1月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項目規劃中應用。此前在1989年世行灌溉農業項目規劃中就孕育出雛形。2019年9月28日,在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支持,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等單位主辦的2019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大會上,“有機質農業”與“耕育農法”全國生態發展與創新團隊獲全球科技創新獎。“有機質農業”與耕育農法相結合,在保持傳統農業技術、利用植物的相生相克和生物防治的基礎上,利用微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等多種技術,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采用中醫農業方法和中醫農業投入品應對種植生產中出現的病蟲害、養殖生產過程中的畜禽疾病防控治療問題,推行生態生產方式。強調精耕細作,精心精準,精品優品技術生產要素。 

3、 建立吉林四平東北黑土地全球農業(產融)科技創新基地

2019年12月底,為落實國家東北振興座談會精神,推動吉林四平 “全球農業(產融)科技創新基地” (中醫農業跨界融合)鄉村振興工作,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負責人、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孫建,上海市突出貢獻專家協會副秘書長、長三角人才社團聯盟常務副主席、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秘書長韋學明一行參觀考察了吉林四平基地,并在四平市鐵西區舉行了工作座談會,考察組對四平鐵西區現代農業發展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據了解“全球農業(產融)科技創新基地” (中醫農業跨界融合)落地吉林省四平鐵西,前期是在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民盟四平市委主委徐群麗9月赴上海參加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大會、10月赴北京參加2019“鄉村健康資源可持續利用院士論壇”與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儀式后經多次協調洽談的落地成果。基地依托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平臺,為推動中醫農業在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全球范圍內的落地,為全球農業升級轉型及實現聯合國“零饑餓”目標,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33

項目在“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專家指導下,在四平鐵西區政府支持的基礎上,定期召開中國現代農業暨產業化論壇,依托叢泉湖、花海優勢,配套建設集果蔬采摘、農機展示、勞動教育、生態餐飲、生態體驗、戶外拓展、婚紗攝影、水上樂園、休閑垂釣、研學基地、田園康養于一體的叢泉湖耕育農業田園綜合體,建立“中國生態食材之鄉”和“中國文旅地標”國家文化走出去工程項目。

4、 有機質農業是優質農產品生產的保障

土壤健康,種植的作物就健康。有機質是土壤健康和優質農產品生產的重要保障,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生產出健康的生態食材,有機質直接影響著農田、生態、植物健康,間接影響動物和人類的健康。有機質農業積極致力于利用耕育農法循環農業培育生態土壤,使農業生產回歸健康生態本源。有機質農業是耕育農業、生態農業的基礎,有利于提高土壤呼吸強度和維系土壤健康的農業(呼吸農業),有機質農業不同于遙不可及高門檻生產條件的有機農業,他是按照循環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模式,以提升和保持土壤的有機質高水平含量,保持在當地或就近的一定區域內,農田種植產出與發展養殖業品種和規模之間的平衡,最大限度將農業生產和加工的廢棄物綜合利用,通過養殖業實現過腹還田,形成良性的生態種養農業。農田產出的優質生態農產品和秸稈等副產品,其生態食材作為人類健康生活食物和動物的健康養殖飼料,種植和加工農副產品和生態作物秸稈用于養殖飼料、飼草和生態肥料。將人畜糞便通過沼氣或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優質肥料用于還田,保持和提升土壤有機質養分,為形成下一輪更高質量的有機質農業創造基礎。實現優質有機質農田、生產優質生態食材、供應生態餐桌和市場良性循環。

我國農耕文化悠久,耕育農業要求保持有機培肥理念與現代農業結合之路。耕育農法強調土地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壤是土地的精華,具有養育、生態以及社會保障等多種功能。它支撐生物生長生活。土壤還是眾多生物的棲息地,為生物提供藏身之所。土壤也為動物及人類立足于生物圈提供了豐富的食品,既包括初級生產獲得的植物產品,也包括次級生產獲得的動物產品。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

44

近年來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投入產出失去平衡,隨之而來的是化學污染,土壤板結,土壤理化性狀、團粒結構破環,保水保肥能力能力、透氣性、酸堿度變差,有機質含量降低,營養失衡。生產的農產品質量變差。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態健康食材的需求,引發對土地的數量和土壤質量都來越高的需求,維系優質可持續利用的健康土壤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脫胎于傳統農耕的有機質農業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5、 有機質農業是耕育農業的完善和補充

中國的傳統農業是以生態為中心,遵循自然規律,不與自然對抗,在封閉的內循環圈內,農作物的果實留給人類食用,根莖葉喂牲畜,然后人畜糞便還田作為農作物的肥料,年復一年的循環向前發展。所以我們的作物肥料取之于畜禽糞便,布料取之于棉花和蠶絲,我們的染料取之于各種花草,建筑取之于木材和和天然礦物,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沒有對萬物的掠奪和傷害。

55

農耕文明是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人的本能具有自然屬性,健康身體和精神生活仍然依賴于農耕文明的存在。農耕文明本質上需要順天應命,需要守望田園,需要辛勤勞作。糞肥是世界公認的中國先民對人類農業的巨大貢獻,早在《農書?糞田之宜》,就有“用糞猶用藥也”精辟觀點。不光是技術,先民們主導農業生產的思想更是讓人敬佩。在中國的農耕文化里,土地是一個天然和諧的共生系統,包括動植物、昆蟲、鳥類、微生物,都是農業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員。“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莊子)。”蚯蚓是耕田松土的幫手,螻蛄鋤草而又間苗,螞蟻在深秋時會把草籽收藏起來作為過冬的食物,第二年地里就不會鬧草荒。地里種了玉米,為了防止棉蟲侵害,玉米地旁邊種上芝麻,棉蟲就會躲避芝麻的氣味而自動遠離。現代植物學認為,豆類作物有固氮菌,會在地里保留天然的氮肥。而中國先民早就懂得這些,通常利用豆類進行倒茬和輪作,以不斷提高土地肥力。中國的農耕文化里,沒有絕對的“敵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荀子)。一種所謂的“害蟲”,恰恰是另一種“害蟲”的天敵,它們相生相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農田里的雜草也不例外,作物中適當的保留雜草,可以涵養水分。正所謂“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漢字的“家”字,就是自古就有的“有豬農業”。過去,種田農戶都要在住房的旁邊蓋上圈,養豬、養牛、養鵝還養雞,還用它們的糞尿做堆肥,然后再施到農田里;喂養畜禽的飼料,幾乎全都是農田廢棄物或青草。

6、 有機質農業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土地是生態之源、土壤就是健康之母。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土壤有機質過低的土壤免疫力就低,容易板結,酸化,作物容易得病。有機質本身就是養分的儲藏庫,同時深刻地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同時有研究表明,土壤有機質深刻影響水分的存儲。土壤有機質也深刻影響著土壤的質地和結構。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可以形成穩定的大量的有機無機復合體,具有良好的土壤結構,不僅抗土壤侵蝕,也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氣條件。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機質是土壤中各種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中自然形成龐大的食物網,構建健康的生態系統,這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是土壤活力的來源,從養分轉化直到病蟲害控制,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66

在大自然的生態體系中,土壤是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最基礎、最根本的因素。健康土壤事關糧食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也事關生態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培育健康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生物活性,不但具有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的經濟價值。而且具有減少化肥農藥施用、增強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固碳減排能力的生態涵養價值和生態服務價值。

7、 有機質農業發展前景廣闊

多年來,由于我國耕地資源嚴重不足,農業一直在走過度耕作和種植的路線,嚴重依賴化肥、農藥的投入,這種不合理的耕種模式與施肥習慣導致土壤超負荷產出,嚴重透支,深深傷害了土壤的耕作層,造成土壤酸化、有機質下降、灌溉水位下降,地力在衰退等問題。近年來,我國相繼實施了“中低產田改造工程”“測土配方施肥”“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全國土壤污染調查”等重大工程及項目,在土壤分類、地力提升、肥料研制、土壤修復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但是,這些專項的、局部的、單一的措施相對零散,形不成整體的架構,在保證和提高土地質量上難以形成合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

要提升現有耕地質量,必須加強中醫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建立土壤質量保護標準體系,推動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提升。畜禽糞便和秸稈等農業有機廢棄物高效還田利用,既能減少面源污染,又能提升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固碳能力。我國現有38億噸畜禽糞便和近8億噸農作物秸稈等農業有機廢棄物,是農業面源污染的隱患,同時我國土壤有機質來源和潛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 日韩亚州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A人在线观看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有码 | 在线观看免费不卡AV网站 | 亚洲少妇一二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