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萬眾一心戰疫必勝>戰疫日記 戰疫日記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題記: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摘自白居易《夜雨》
“你姨媽的床位落實了,在金銀潭醫院!”
2月14日晚上,手機里傳來我母親的聲音,那一瞬,我繃得像鋼絲一樣緊的神經突然放松,不由長長地吐了一口氣。
如果多年后回望,這大概會是我最難忘的一個春節假期。武漢,我的家,這個“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的繁華都市,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被按下了“暫停鍵”。
對于一個大時代,這也許只是短暫的挫折,但落在每一個個體身上,卻是不小的考驗——我姨父姨媽相繼被新冠病毒感染,成為統計數據里的“病例”;因為身體不太好,我父母關在家里長時間不出門,食物節約著吃。而遠在千里之外的我除了空洞的焦慮和給母校一點微不足道的捐款,什么也幫不上。
年過七旬的姨父從正月初四那天開始發高燒、呼吸困難,一開始找不到醫院可以收治,姨媽不得不把我父母和親友們都發動起來,多方聯系,經過一番周折,終于把姨父送進了離家較遠的一家醫院。
當時,武漢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正在日夜趕工,一批批醫護人員相繼馳援,一箱箱物資正從四面八方運來,給了武漢強有力的支援,但各種資源到位尚需時日,我從親友們那里了解到,定點醫院床位依然供不應求。那段時間,我每天都在關注病例數據、床位和醫護物資線索,這場戰役對我來說不是沒有溫度的新聞,我的親人、同學朋友都卷入其中,讓人懸心。
姨父入院一段時間后病情開始穩定,但在家隔離的姨媽又出現了相似的癥狀,CT診斷顯示肺部大面積感染,醫生建議馬上住院。尋找床位依然不容易,姨媽只能每晚跟我姨父擠在一張病床上,白天在門診輸液。
幸運的是,此時形勢開始明顯好轉:中央指導組明確要求確保“應收盡收”,武漢市各區正加緊完成所有疑似病例的核酸檢測,收治所有確診病人。數天后,姨媽就感受到了政策的力度——不僅給她安排了住院床位,從社區到市防疫指揮都相繼給她家人打電話,直到確認她入院。
接著,我聽到越來越多的好消息:全國19個省份對口支援除武漢市外16個市州(林區),不斷有新的醫護人員和救援物資到達湖北,武漢的體育場館、高校宿舍變成了一個又一個方艙醫院和集中隔離點……當我知道姨父姨媽病情開始好轉,我意識到,這個凜冽的寒冬不會太久了。
其實,即使在神經最脆弱的時候,我依然相信疫情拐點并不遙遠。我相信這個國家無比強大的動員能力,相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光榮傳統,相信鋼鐵長城一樣的解放軍和前線奮戰的無數白衣天使。我相信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們善良、堅韌,無所畏懼。
武漢的交通停擺后,我父親的同鄉天天開著私家車,奔馳在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年過五旬的他加入了一個約70人的民間車隊,幫助運送各種醫護救助物資,接送一線醫護人員上下班。我定居海外的好友一直在聯絡北美的校友會,給湖北轉運救援物資,就在我寫這篇文章時,她們一家人剛剛在加拿大多倫多市的皮爾遜機場,把一批醫用物資送上飛往國內的航班。
一位大學同學跟我說,她認識的一個開醫療器械公司的老板加班加點在全國調口罩,絕不漲價,她的醫生朋友主動請纓上前線,把年幼的女兒放在父母家。她由此發出一句感嘆:“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能一直走下去的原因。”
這話很大,但我覺得她說得對。所有的傷害、病痛,都敵不過心口一個勇字,正如鐘南山院士所言:“武漢是座英雄的城市。”
我欽佩英雄,我也希望,此刻身在湖北的每個人都不需要再作出英雄式的犧牲。山河無恙,人間皆安,才是最好的消息。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遠遠 武漢 姨父 姨媽 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