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耕育農法助力生態原產地中藥材品牌產品生產
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燦爛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歷史沉淀的結晶,是現今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傳統醫學體系。2019年底新冠病毒的爆發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現在抗擊新冠肺炎已經演變成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為了打贏這場戰爭,當年抗擊非典的首功之臣鐘南山院士再度掛帥出征,廣大中醫藥工作者也在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力求從理法方藥的角度認識新冠,防治新冠,幫助社會打贏抗擊新冠之戰。
在中醫臨床使用上,選用優質道地藥材是十分重要的。中醫臨床證明,道地藥材藥效要明顯高于非道地藥材。自古醫家就強調“道地性”的重要性,早在《神農本草經》就提出:“土地所出,真偽新陳,并各有法”。《本草經集注》總結了前人的藥學成就,進一步論述了“道地”與中醫療效之間的關系:“諸藥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氣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療病不及往人,亦當緣此故也。”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別強調藥材的產地,指出“用藥必依土地”。而古代醫著通常在道地藥材的藥名前冠以地名,如川芎、云木香、懷山藥、廣藿香、秦皮等,強調產地同藥材之間的關系。
近年來,在我國道地藥材生產中“耕育農法”技術模式的推廣,為我國道地藥材的優良品質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安徽的霍山石斛、金寨靈芝、濟源四大懷藥、亳州菊花和芍藥、福建南靖金線蓮等我國的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均采用了“耕育農法”技術模式。
據悉,“耕育農法”是一種使用傳統農耕技術與現代生物科技融合集成的農業生產方法,也是保持農田有機質平衡(有機質農業),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古今融合的生產方法。重點在于傳承田園農耕模式,發展生物生態循環模式,延伸多功能文化體驗模式。“耕育農法”概念是由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孫建在1982年世行華北平原農業項目實施中首先提出的方法。
耕育農法在保持傳統農業技術、利用植物的相生相克和生物防治的基礎上,利用微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等多種技術,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采用中醫農業方法和中醫農業投入品應對種植生產中出現的病蟲害、養殖生產過程中的畜禽疾病防控治療問題,在保障種養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可持續發展協調能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生態發展之路,推行生態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產于安徽省霍山縣的霍山石斛是我國傳統道地藥材,是石斛中的極品。而且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石斛強陰、生津、補五臟虛勞,《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石斛益胃生津,滋陰清熱功效,與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和專家提出的“濕瘟”相符。
霍山石斛生長環境苛刻,產量稀少。安徽金斛堂藥業有限公司的霍山石斛生產基地運用“耕育農法”技術模式,公司擺脫了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和依賴,所用基質與肥料均采用有機原材料,全過程按照生態產品的要求進行,確保了霍山石斛道地生態原產地品牌產品質量。(尹新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