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點燃改變人生的火把——寧夏“互聯網+教育”發展觀察
新華社銀川1月5日電 題:點燃改變人生的火把——寧夏“互聯網+教育”發展觀察
新華社記者 艾福梅、馬思嘉
地處西北腹地的寧夏一直面臨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發展不平衡等難題。2018年7月,教育部批復寧夏建設全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教育部幫助做頂層設計、全國知名專家匯聚寧夏全程指導、全區教師敞開懷抱積極應用……經過一年多探索,寧夏教育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開啟了當地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千里教學“一線牽”
“請原隆小學和二十一小的同學舉起你們的作品……老師看到了,你們剪得非常棒!”
通過一方電子大屏,相隔1000多公里的寧夏銀川市第二十一小學和閩寧鎮原隆村原隆小學五年級學生,正與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學生共享“動態之美”藝術課堂?!巴尥迋冎皫缀鯖]上過美術課,這學期有了同步課堂,非常激動,我也學到很多。”原隆小學唯一的美術教師張慧霞說。
教育是獲取知識、促進起點公平的關鍵。而在寧夏一些農村地區,教育和當地土地一樣“貧瘠”:不少教學點只有一名承包全科的老教師;當城里娃能與外國人流利對話時,山里娃甚至還講不出標準的普通話……
自治區教育廳廳長李秋玲說,“互聯網+教育”可以突破地域、時空限制,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輸送到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在較短時間內以較低投入提高教學水平,縮小辦學差距,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在政府主導下,寧夏全區所有學校(含教學點)全部接入互聯網,百兆以上網絡寬帶學校覆蓋率從2018年初的25%提升到100%,其中46%的學校網絡帶寬已達到200兆以上。
“信息高速公路”讓寧夏更多貧困地區孩子能聽到好老師的講課,開拓他們的眼界。目前,全區60%的中小學校通過在線互動課堂,實現同步備課、同步上課、同步輔導,有效解決了薄弱學校和農村邊遠學校教師結構性短缺,開不好開不齊英語、音樂等課程的問題。
“我們將不斷擴大同步課堂覆蓋面,爭取明年全區所有學校都能開設同步課堂?!睂幭慕逃畔⒒芾碇行闹魅嗡鞣逭f。
顛覆傳統提質量
一根粉筆、一塊黑板、“一言堂”的授課方式,已難跟上時代大潮。
“教育要現代化,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擁抱信息化,同時要警惕從‘人灌’到‘機灌’的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彼鞣逭f。
在銀川市第十五中學七年級英語課上,學生六人一組,觀看教師張培通過“教育云”平臺隨機播放的朗讀課文的視頻,這是他們昨晚的預習作業。隨后,張培將導學習題推送至學生手中的平板,讓學生合作完成,大屏上實時顯示完成人數與正確率。針對大數據分析出的主要問題,張培先讓學生探究學習,隨后重點講解。
從灌輸式學習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借助信息技術,課堂“權杖”正逐步移交到學生手中。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叫作“教育云”的平臺。
打破資源壁壘和信息孤島,寧夏建成統一管理運營、供全區師生及社會公眾免費使用的省級教育云平臺,匯集國家、第三方和本地優質資源2300多萬件,教學和管理軟件100多個,涵蓋各級各類學校教研、評價、服務等內容。
目前,寧夏已有77%的中小學教師利用“教育云”提供的課前導學、同步備課、互動課堂等功能,開展教學活動。
“起初很多教師不愿接受,現在不借助信息化就感覺落伍了,確實是看到這種教學的優勢了?!便y川市二十一小教研室主任宋海峰說。
面向未來育新人
李秋玲說,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力量,“互聯網+”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課堂形態,而且顛覆了傳統的學校結構;不僅改變了教與學的方法,而且變革了教育模式,甚至重塑教育業態。
這一年來,寧夏有的學校建起機器人、人工智能、創客教室等現代化教學功能室;有的學校開設3D打印設計、智能機器人拼裝、云廚房體驗、編程等跨學科綜合素質培養課程;還有的學校將傳統課程與現代技術融合,開設了智慧書法教室、智慧音樂教室……
“接觸課本之外的新事物,孩子綜合能力會更強,今后選擇就會更多,能更自信地適應社會‘大學?!!便y川市興慶區回民第二小學海寶校區執行校長滕虎說。
如果說“互聯網+”拓寬了中小學生創新素養教育的渠道,那么對于更加面向市場的職業教育,“互聯網+”則讓職教學生在教室“實習”,把“紙上”得來的知識轉化成急需的技能。
寧夏開設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匯財代理記賬工作室”,讓學生在課上為廈門代理記賬公司遠程記賬;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紡織與服裝技術系學生通過一體機,向服裝廠高級設計師“隔空”學習最新制衣技術……
“‘互聯網+’實現了產學深度融合,培養了一批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他們能更快適應工作崗位,就業率大大提升,本校畢業生如今供不應求?!睂幭穆殬I技術學院副院長焦玉柱說。(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寧夏 教育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