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這些“坑”你踩過嗎?——盤點2019健康十大謠言

2019年12月31日 15:46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網絡時代,信息傳播效率高,謠言也跑得越來越快。其中,健康類話題一直在謠言榜上名列前茅,朋友圈、微信群更是謠言的重災區。如果盲目聽信這些謠言,很可能損害自己和家人的健康。2019年,有新鮮出爐的“新謠言”,也有陳釀“老謠言”。

在年終歲尾之際,新華網健康頻道盤點出2019年十大健康謠言,幫你擦亮雙眼,守護健康。

【謠言1】電子煙無損健康還有助于戒煙

今年是電子煙的“大熱年”,在年輕人中有流行的趨勢。有“營銷說辭”稱,電子煙可幫助煙民戒煙,電子煙及其二手煙無損健康、綠色環保,不傷肺。

辟謠:電子煙并不能戒煙。電子煙的有害成分釋放量比傳統卷煙相對有所減少,這并不代表著電子煙無害,電子煙同樣存在尼古丁,真正有尼古丁依賴癥(有煙癮)的人,戒煙時需要戒除的就是對于尼古丁的依賴。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使用電子煙只是煙民們自我安慰的體現。

吸煙與慢性病的發生直接相關,吸煙可能導致的慢性病包括肺癌、慢阻肺、心臟病、糖尿病、腦卒中等,電子煙也不例外,多項國內外研究已經證明,電子煙相比傳統卷煙,對人類免疫系統的抑制增加,顯著增加疾病風險。不管是電子煙,還是傳統煙草制品,都會增加肺部輻射量風險,長期大量積累將會有可能導致癌癥的發生。

【謠言2】提倡低鹽飲食不健康

2019年9月,有一段題為“任何建議低鹽飲食的人,都應該被送進監獄”的外國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稱,提倡低鹽飲食的人無異于“殺人犯”,都應該被關進監獄。視頻中“專家”給出的論據是:胃酸是以鹽作為原料產生的,鹽能促進消化,低鹽飲食可能導致麩質過敏。

辟謠:“沒有鹽就不生產胃酸”的說法錯誤,胃酸的主要成分是氯化氫,胃酸并非是因為攝入鹽而分泌的。

麩質是一種蛋白質,存在于谷物為原料的加工制品中。麩質過敏的人群攝入麩質后,會引發嚴重的胃腸道反應,致使小腸無法吸收營養素。麩質過敏發生在小腸里,可能是因為患者攜帶了特定基因,和胃酸分泌、低鹽飲食沒有直接關系。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由于飲食習慣的原因,確實需要注意控鹽。根據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2019年新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過去40年間平均每天食鹽攝入量在10克以上,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量的兩倍,遠高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成人食鹽每日小于6克的推薦量。我國今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全社會參與減鹽,目前提倡的控鹽“小于6克”的飲食建議,是根據居民普遍鹽攝入過高的情況下提出的。

雖鼓勵控鹽,但不應過度控鹽,長期低鹽飲食也會造成潛在低血鈉的威脅。

【謠言3】無痛分娩對胎兒影響大

2019年8月,國家衛健委宣布,將在全國913家醫院開展無痛分娩試點。各試點醫院采用的椎管內分娩鎮痛技術,鎮痛有效率達95%以上。在我國,無痛分娩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除了麻醉師短缺的原因之外,還有一些觀念上的原因。有一類民間觀點稱,無痛分娩對胎兒影響大,盡量不要使用。

辟謠:無痛分娩是將麻醉藥物注入椎管,從而阻斷神經傳導,達到解除疼痛的目的,麻醉藥物基本不會進入小孩體內。無痛分娩時用藥劑量極低,只是剖宮產手術的1/10-1/20,因此進入母體血液、通過胎盤的幾率微乎其微,對胎兒影響小,一般也不會影響嬰兒的大腦健康。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歐珊表示,短時期地接觸麻醉,根本不影響小兒的生理發育。

無痛分娩屬于藥物干預,雖然對胎兒影響小,但依然存在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無痛分娩的一般并發癥有低血壓、頭痛、腰酸背痛等,但嚴重威脅生命的并發癥比較少見。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對產程和胎盤血供的影響。因此,需要有資格、有經驗的麻醉醫生來操作,整個分娩過程需要婦產科醫生與麻醉科醫生共同監測產婦情況。

孕婦是否可以用無痛分娩,需接受產科和麻醉科醫生的檢查、評估,由醫生共同決定是否可采取無痛分娩,如有妊娠并發心臟病、藥物過敏、腰部外傷等病史,應及時告訴醫生。只要無產科及麻醉禁忌癥,檢查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在基本正常范圍均可實施無痛分娩。

【謠言4】抑郁癥不是病,是太矯情

今年,幾位名人因抑郁癥自殺的事件在網絡上引起較大的反響,把抑郁癥重新推到大眾視野下,網上關于抑郁癥的討論中,總有一些這樣的觀點,“抑郁癥只是心理承受能力差”,“抑郁癥就是太矯情”,“碰到點困難就往抑郁癥上扯”。

辟謠:抑郁癥是一種當今社會上常見的精神疾病,其典型癥狀是持續性的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以及失眠等,嚴重的可能導致自殺。

抑郁癥作為一種精神疾病是有生物基礎的,并不是“心病”、性格問題。據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藥理研究室主任司天梅教授介紹,大腦的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進行聯結,突觸通過神經遞質進行調節,常見的神經遞質有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研究顯示,抑郁癥患者在某些特殊的腦區,這些神經遞質的水平和功能出現了紊亂,患者表現出相應的焦慮情緒、抑郁情緒、睡眠障礙或興趣不足等癥狀。

抑郁癥與抑郁情緒不同,抑郁癥是以藥物治療為主,行為治療為輔,按時按量服藥是治療抑郁癥的根本。抑郁情緒會讓患者在學習、工作、生活及社會交往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患者自己無法通過意志力控制痛苦。因此,我們不應該指責或者質疑抑郁癥患者,應當加大力度傳播抑郁癥及其治療方法,正確看待抑郁癥,關心抑郁癥患者群體。

【謠言5】洗血可美顏

2019年2月,一種名為“洗血”的醫美項目被炒得火熱,這個項目是從身體中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向血液中注入臭氧,之后再輸回體內,商家聲稱,這樣的操作可達到“凈化”血液、排毒養顏、防癌抗癌的效果,從身體中抽出的暗紅色血液在注入臭氧后變成鮮紅色,就是血液得到凈化的明證。

辟謠:“洗血”美容養顏毫無科學依據,且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美容院通過向血液中注入臭氧,使血液的顏色由暗紅變鮮紅,并稱此為血液得到凈化。但平時人們正常呼吸就會讓血液由暗紅變成鮮紅,根本無須注入臭氧。美容院“洗血”使用類似血液透析的方法,其安全操作要求非常高,容易導致艾滋、梅毒等病毒感染。

面對不斷涌現的醫美項目,應保持謹慎的態度,莫輕信所謂的“新療法”“新技術”,以致造成身體的損傷。

【謠言6】“宮頸糜爛”會導致宮頸癌

“宮頸糜爛”不加以治療會導致不孕、流產、宮頸癌,這也是一則經久不衰的老謠言了。“宮頸糜爛”曾經是一個困擾了很多女性的“疾病”。女性去做體檢,經常會被診斷為宮頸糜爛。隨著科學的進步,“宮頸糜爛”是個應該被掃進醫學史垃圾堆的詞匯。

辟謠:北大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張岱表示,“宮頸糜爛”是指我們用肉眼看宮頸區域時有局部泛紅的跡象,但實際上這種“泛紅”只是復層鱗狀上皮轉化成單層的柱狀上皮,因而呈現出紅色效果,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所謂的“宮頸糜爛”,只不過是長得不太好看的一種細胞,占據了宮頸的大部分面積而已。

對于正處于育齡階段的女性來說,由于受到體內激素水平的影響,“宮頸糜爛”的狀態更加容易出現。

在2008年以前,中國醫學生的統編教材《婦產科學》將宮頸糜爛視為一種標準的疾病癥狀,并有著齊全的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方法;而在2008年新版《婦產科學》教材中,則明確取消了“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所取代。

“宮頸糜爛”和“宮頸癌”沒有直接關系,只是“宮頸癌”好發于宮頸柱狀上皮與鱗狀上皮交界的部位,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的持續性感染,才是引起“宮頸癌”的元兇,并不能從“宮頸糜爛”的程度上判斷是否患癌。

“宮頸癌”或者癌前病變可以表現為“宮頸糜爛”,但只有由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導致的“糜爛”癥狀才會發展成為宮頸癌。在出現“宮頸糜爛”的癥狀時,應及時去醫院進行相應的檢查,如果確定為“宮頸糜爛”即“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則無需擔心。需要重視的是“宮頸癌”的篩查工作,一旦發現長得像“宮頸糜爛”的宮頸癌前病變或者早期的癌變,就需要馬上處理,不能耽誤。

【謠言7】鮮榨果汁營養比水果高

提起鮮榨果汁,多數人腦海中出現的都會是“新鮮”、“營養”、“健康”這類關鍵詞。2019年,鮮榨果汁產品和飲品店依然流行,很多商家利用各種花式營銷話術宣稱,比起新鮮水果,鮮榨果汁更有利于營養的吸收,營養價值更豐富。

辟謠:從營養角度看,鮮榨果汁過于精細,過濾掉了很多膳食纖維。水果是固體狀態,需要咀嚼,飽腹感強,胃排空的速度較慢;而果汁是液體狀態,不用咀嚼,飽腹感差,在胃里的排空速度很快,在腸道中的吸收速度也很快,這也會使血糖上升快得多,對于控制血糖和體重非常不利。

一個水果大約能榨60毫升果汁,喝一杯200毫升的純果汁就相當于吃了3個水果,等于把水果中的糖大大濃縮了。攝入過多的糖,會增加肥胖風險,繼而增加與肥胖相關的一系列慢性病的風險,比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等。

此外,剛剛榨好的果汁放一段時間顏色越來越深,是由于水果中富含鉀、抗氧化劑(維生素C與β-胡蘿卜素)、纖維素等物質,榨汁機的刀片會破壞水果的細胞結構,使得水果中的多酚類物質和酚氧化酶發生反應,氧化酶快速催化無色的多酚類物質發生氧化,生成有色的“醌類物質”。因此,通過刀片打出來的果汁,水果中原本的抗氧化能力會減少一半甚至更多。

飲用鮮榨果汁應該保證食材新鮮,控制攝入量,盡量直接食用新鮮水果,能保證膳食纖維,營養更全面。

【謠言8】發燒捂汗能退燒

民間常用的對付發燒的辦法之一就是捂上厚厚的被子,悶出一身大汗,通常稱之為“捂汗”或“發汗”。2019年1月,流感高峰期期間,全國流行性感冒醫療救治專家組專家建議,發燒期不可盲目使用追求捂汗法。

辟謠:有人表示,捂了一身汗出來后確實退熱了。實際上出汗是退熱的結果,并不是退熱的原因。發燒時,體溫變化經歷三個階段:體溫上升期,畏寒或寒戰;高熱持續期,發燒是因為體內白細胞為了吞掉細菌而迅速增加,耗氧增加而引起體溫升高,體溫上升達高峰后,發熱會持續一段時間,期間能量消耗大,口干舌燥,渾身發燙;體溫下降期,出汗散熱,皮膚潮濕。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小兒心內科副主任醫師閆輝指出,“捂被子”并不能讓孩子恢復得更快,用藥后身體出汗,需要及時散熱并補充水分,此時大量出汗又缺少水分的補給,孩子很容易脫水。對于體質較弱的嬰幼兒來說,語言表達能力不到位,當發現孩子發燒時,一般已經接近或處于高熱持續期。在這時捂得嚴嚴實實,影響散熱,會導致一種專屬于嬰幼兒的臨床疾病——捂熱綜合征。

發燒時正確的做法是,不要穿太多衣服,不蓋太厚實的被子,保證身體能充分散熱,多喝溫開水。

【謠言9】味精“有毒”、“致癌”、“導致脫發”

很多人從小就聽長輩說,味精吃多了對身體不好,甚至可能致癌,關于味精有害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2019年11月,網上有觀點稱,味精“有毒”,味精超過100℃會突變致癌,會導致脫發等。

辟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研究員杜松明介紹,味精即谷氨酸單鈉結晶而成的晶體,是以糧食為原料,經谷氨酸細菌發酵生產出來的天然物質。很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谷氨酸鈉。在我國,味精的制備也大都是以玉米淀粉、大米等谷物為原料,通過發酵、提取、精制而成。這些天然食物和谷物無毒無害,符合國際標準的谷氨酸鈉,自然也是無毒無害的。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從急性毒性、亞急性毒性、慢急性毒性、致畸形性和突然變異性試驗等多種試驗中,都已證明味精是安全的。

關于味精導致脫發的說法沒有相應的理論和實驗數據支撐。

與食鹽一樣,味精、雞精中的谷氨酸鈉中含有鈉元素,而過量攝入鈉則會導致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因此,要像控制食鹽攝入量一樣控制味精。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鹽量應少于6g,但是實際攝入量普遍達10g左右,如果再加上味精中的鈉,就會更多。歐盟食品安全局采取100倍安全系數,為谷氨酸及其鹽類制定了新的安全攝入量,即每公斤體重30mg,相當于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天攝入上限是1.8g。

日常飲食中,我們在食用味精時需要參考以下規則:

1、 避免高溫。研究表明,當溫度過高時,味精就會變為焦谷氨酸鈉,雖然無毒,但鮮味也不復在了。

2、 避免過量食用。一些品種的味精中含有不少鈉鹽。

3、 避免重復使用。魚、蛋、蘑菇和茭白等天然食材本身烹飪過程會同時生成鮮味,無需另加味精調鮮。

【謠言10】蜂蜜能排毒養顏

喝蜂蜜水可以排毒養顏,這已經成了很多賣蜂蜜商家宣傳語。在2019年,依然有很多養生平臺和網傳文章稱,喝蜂蜜水可以排毒養顏、促進腸胃蠕動達到潤腸通便的功效,并且可以解酒。

辟謠: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還含有20%的水分,一定量的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有機酸、酶等,但這些元素不足1%,食用蜂蜜只能增加人體的熱量和糖分,無法排毒,網絡所說的蜂蜜功效都是過于夸大的,蜂蜜中的酶經過胃酸消化后,常常已失去活性。

有些人認為喝蜂蜜水促進腸胃蠕動,實際上只有果糖不耐受的人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果糖不耐受”體質的人腸道吸收能力很慢,食用蜂蜜后果糖可以在腸道存留更長的時間,更多的水分會進入腸腔,大便體積增加,對這類人群能起到通便的效果。另外喝蜂蜜的同時也喝進去了大量的水,多喝水同樣起到了增加大便體積、刺激胃腸道的作用。對大多數人來說,蜂蜜不能起到通便的效果。

蜂蜜不能解酒。蜂蜜含有的果糖能加快酒精中乙醇的代謝,但是酒精在人體內被代謝產生乙醛,乙醛是導致醉酒的主要物質,果糖只是降低了血液中酒精的濃度,緩解了乙醇對中樞系統的急性傷害,對危害更大的乙醛完全無能為力。


編輯:劉暢

關鍵詞:謠言 抑郁 味精 健康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区美女 | 五月天在线亚洲 |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第一页 | 中文字幕对白国产 |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 九九久久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