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張炳劍:離不開“表情包”是否意味著我們表達的貧瘠
朋友圈“表情包斗圖大賽”剛上演兩天,就被迫暫停了。據澎湃新聞報道,12月25日,不少網友發現,微信新增的“朋友圈可用表情包評論”這一功能無法使用,在回復朋友圈時,只有普通的系統表情。
對此,騰訊方面回應稱,“此前,我們對朋友圈評論發送表情包功能進行灰度測試,部分用戶更新7.0.9版本后可使用。目前,該功能已暫停。”
朋友圈不能發表情包了,讓人惆悵,許多網友紛紛表示自己還沒玩夠,怎么就下線了?而有關“朋友圈不能發評論表情包”的話題,更是直接沖上了熱搜。
網友這番表現實屬正常。社交網絡時代,表情包成了一種社交文化。
表情包的出現,有其趣味性使然,更多的則是適應于互聯網社交的一種簡易化、形象化的表達方式。在平常的交流中,可以輔以表情、肢體動作來幫助表達一些羞于啟齒的信息,但在網絡聊天中,這些方式都沒有了,表情包的出現便彌補了這一缺陷,一些含混的、微小的信息可以借助表情包傳達,避免了無話可說的尷尬。
小鍵盤上的拇指動作速度,使得文字的表達無法滿足實時社交在速度上的要求了。一句話發出去,需要等上半天才有回復,如此低效率的社交怎能讓人滿意?于是,表情包的獨特優勢便開始顯現,或許本來需要幾百字描述的沮喪心情,一張圖片就能讓彼此心照不宣,盡在不言中。如此便捷、好玩的形式,自然受人喜歡。
因為這些,我們的表達越來越依賴于表情包。生活上的喜怒哀樂,工作上的酸甜苦辣,在與人訴說時,不少人已不再將其訴諸筆尖文字,而是以一張張生動形象的表情包代替。我們的情緒表達越來越簡單便捷,我們也越來越不會說話了。
還有一個不得不重視的事實:表情包確實讓世界的溝通變得短平快,但它正降低有些人遣詞造句的能力和耐心。當表情包在網絡中喧賓奪主,替代了腦海中的文字組織能力,那就可能要為此付出代價。
我們去看看那些熱衷于發表情包的人,其中一些有這個特點:表達詞匯貧瘠。他們如果要形容內心的驚訝,除了說“厲害了我的哥”這種網絡熱詞外,就只剩下“666”和“牛”了。
黃執中在《奇葩說》里說過,現在的年輕人手機里有一大堆表情包,可是臉上卻沒有表情。表情包的你來我往,只需要手指和屏幕互動,無需面部表情的額外參與,這何嘗不是一種表達的貧瘠呢?
豐富、熱鬧的表情包,讓我們的表達變得更為多元,但對其中一些人來說,成了在表達上圖省事的一種敷衍。讓流轉于內心的情緒,通過粗淺的視覺進行表達,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情不知所起,失去了表達的能力。所以,到底是表達方式更加豐富了,還是情感更加貧瘠了?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表情 表達 貧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