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駐村日記”
農民確實需要有人幫他們創造機會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發展農村產業的重要性時,各地也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探索和實踐,這其中自然涌現了許多成功的典例。但也存在著許多“失敗”的教訓,筆者以自身在村掛職一年的短暫經歷,分享一段“探索發展產業無果”的故事,同時也向那些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犧牲,成功為村里留下了產業的駐村工作隊同仁致敬。
初到村里時,正是去年11月稻田金黃、等待收割的時候,然而,面對一派豐收的景象,干部和村民卻高興不起來。2018年糧食價格低迷,往年能賣到每斤一塊三四的稻谷,2018年的市場行情卻只有八九毛,這意味著流轉土地的種糧大戶可能賠本,村民來年能收到的土地租金可能又要打折扣。
向村干部一打聽,原來村里的集體經濟也主要靠向大戶收取每畝20元的流轉管理費維持。為了挽留大戶明年繼續耕種,防止土地拋荒,村兩委商議主動取消了2019年的管理費,這意味著村集體經濟將由往年5萬元左右,降到僅4000多元的零星收入。
全村只種水稻,產業結構單一,是導致這種困境的直接原因,也是現在許多傳統糧食產區都面臨的問題。
沒有想過種其他作物嗎?村干部的答案是:有,但村里土地不行。同樣的蔬菜、葡萄種子,種出來個頭就是不如別人的大,賣不上價錢。我在村里跑了一圈,得到的也都是老少村民同樣“認命般”的答復:地不行。
真的不行嗎?會不會是群眾缺乏技術,有沒有農作物恰適宜這種土質?我挖了兩盒土,帶去安徽農業大學和縣農業部門求教,得到的結論是:確實不理想。土壤質地黏重,適耕期短,雨天易澇,晴天易板結,養分不佳,如若改良成本較高。
那么,繼續種水稻就真沒有出路了嗎?倒也未必。其實不論什么農作物,如果不能找準市場定位和延長產業鏈,即使初期利潤再高,也不免面臨隨后種養戶涌入、價跌滯銷的風險,這正是農業發展的痛點。就水稻而言,近些年有搞稻蝦、稻蛙、稻鴨共生,向綠色化、優質化發展的;也有從事特殊品種,加工專供糖尿病人吃的米粉,向專門化、定制化發展的;更有借農耕文明搞農旅結合、田園綜合體的,頗有成功經驗。
這些經驗能為我們所用嗎?
當我在村里摸排一番之后,發現情況并不樂觀。那些流轉走土地的大戶,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經營著現代化的家庭農場并沒有太多的能力和產品意識。他們絕大多數還是土地上的“打工者”:曾經打工的小廠因為環保或經營原因關閉,五六十歲的年紀已再找不到合適工作,于是到鄰縣租一片土地謀生。在粗放高產的稻谷背后,是生活的滄桑和被過度掠奪的地力,“打工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明年是否還在這里。至于那些有望被吸引回鄉的年輕人,他們的意見似乎很一致:如果政府的補貼不夠誘人,我們不考慮投入太多成本。
在鄉村振興大潮下,有志于到鄉村尋找機會的務實創業者不是沒有,但邂逅他們需要機緣。在這短暫的一年中,我遇到的情況更多像是,當你請來水稻專家,幫一位嘗試稻魚混作的小伙擬好了全部方案時,小伙會對你說:“書記,挖這口塘需要5萬,太多了,你能讓鄉政府以水利項目的名義幫我挖好了我再干嗎?”我不確定這是否屬于扶貧扶智的范圍,因為在工作中我也在反思,我們幫助他們做的,是他們真正想要的嗎?就像當我們找來姜茶企業的老板,許諾幫助改良土地、免費提供種苗、保護價回收,種姜畝均收益比水稻高2000元時,村民卻跟我算另一筆賬:在家門口打一天零工能掙100塊錢,一年工作200天就賺2萬元,下雨、下雪、犯懶的時候就在家歇著,為什么要受累去打理那10畝田?仿佛也像城里人一樣,他們在意生活的“品質”,不在乎那點“小錢”,等待的是更大的“機會”。
更大的機會是什么呢?或許是國家在農村產權制度上的一些改革,或者是一次政策優厚的拆遷。對這個村子來說,村民或許期待著村里文物遺址被開發成旅游項目,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可以被開發,也不是所有的旅游項目都能有持久吸引力。農業并非沒有經濟價值,當村子周邊在特色產業基礎上被打造成農趣盎然的田園綜合體時,這些因“重量級”不夠而只能沉睡的文化遺址或許才能顯現出熠熠光輝。全國有太多這樣的文物了,也有很多尚未找準自身定位的田園綜合體,但當我們把這兩個故事關聯在一起時,它就是獨一無二的。這是農業文明和考古文明相互成就的故事。
一年的時間太短暫,我臨行前對村子的最后一點貢獻,就是將這個故事講入了縣領導的規劃。從個人觀察來看,做成一項成熟的農業產業,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時間。曾有鄰村駐村工作隊長向我傾訴內心“壓力”:三年任期太短,第一年觀察謀劃,第二年付諸實施,第三年檢驗成果,但萬一失敗了怎么辦?有沒有人能接手“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農民并不嫌棄土地,但確實需要有人幫助他們在土地上創造出更好的機會。有擔當、能破局的鄉鎮干部人才,有想法、有資源的駐村幫扶人才,和不投機、肯務實的返鄉創業人才,當他們能夠碰撞到一起時,鄉村振興的大幕或許才真正拉開。
(全國政協機關駐安徽省舒城縣柏林鄉花城村原第一書記)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土地 確實 時, 村里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