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人物對話 人物對話
牢記囑托,把精準扶貧體現在行動上——訪山陽縣委書記張國瑜
本報記者 屈荔鵬
“真是沒想到,張書記又來咱家了!”11月3日,山陽縣漫川鎮萬福村屋場組貧困群眾成傳意提著一籃子天麻,還沒跨進家門,他的聲音就已經傳進屋里來了。
“我來看你還有什么困難?孩子學業完成沒有?”山陽縣委書記張國瑜的親切問候,猶如一股暖流流向成傳意的心間。
2016年,成傳意想發展食用菌產業卻沒有啟動資金。得知這一情況后,張國瑜立即與有關部門協調,為成傳意解決了10萬元貼息貸款,并幫扶他栽培天麻、豬苓,發展生產。兩年多時間,成傳意不僅還清了債務,還有盈余。
“重托”激發實干精神
山陽縣位于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革命老區縣。境內山高坡陡,災害頻發,基礎薄弱。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會上,張國瑜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脫貧攻堅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我們要不斷發揚敢干、實干、巧干、精干、快干‘五干精神’,把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精準要求落實在行動上、體現在實干上、反映在增收上。”張國瑜說。
2017年6月28日,張國瑜主持召開了“山陽縣傳達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議精神大會”,確定了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撤縣設市、全面小康“兩大目標”,強力推動脫貧攻堅與“四化”同步、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互融共促、共同發展的工作思路。
近年來,山陽縣堅持生態立縣、產業強縣戰略,走產業綠色化、產品特色化路子,將脫貧產業定位在藥、果、菌、畜等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茶葉、中蜂、光伏、旅游產業,大力發展勞務和電商產業。山陽縣還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盯群眾收入達標,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持續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種植養殖、組織化經營、市場化營銷。
“感情”幫扶焐熱民心
帶著感情開展精準幫扶,在山陽已經成為常態化。2018年,山陽縣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增進對群眾對黨對總書記的感情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
在中村鎮十八盤村,走訪一戶貧困群眾,需要走半小時山路。“張書記人心細,只要有人有房的地方,哪怕山再高、路再遠,他都要去看看。”中村鎮鎮長張雄偉說。
73歲的周祥治是十八盤村一組的一名五保戶,住在廟溝山上的小土房里。今年4月19日,他搬進集中安置新居。
“最近身體怎么成這樣了?”11月5日,張國瑜第三次來到村上,一見面就關心起周祥治的身體狀況。
“上次回老家,在山上栽了一個跟頭,摔壞了腿。”周祥治說。
“把身體養好,把生活搞好,有困難就找幫扶干部。”張國瑜說。
“謝謝張書記的關心!現在政策好,我啥也不缺,已經脫貧了。”周祥治笑著回答。
今年4月第一次查看周祥治的安置房時,張國瑜發現他家里還缺不少東西,便自掏腰包為老人買了床、被子、電視、餐桌等。他發現老人腿腳不便,坐小矮凳起不了身,第二天就派人送來高凳子。
“張書記不僅用心用情關心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更為村里的發展付出了許多心血。”十八盤村黨支部書記周天順告訴記者。
今年以來,張國瑜為十八盤村籌措資金修河堤、硬化水泥路、美化民居環境,還規劃了天麻、反季節香菇等產業。目前,村集體栽培天麻51畝,群眾自發栽培14畝,人均純收入突破9000元。
“務實”為民謀福祉
作為全縣脫貧一線的“總指揮”、攻堅“排頭兵”、臨陣“督戰者”,張國瑜肩上的擔子不輕。
如何讓脫貧攻堅一戶不漏,責任不卸,動力不減?張國瑜與縣委班子集體創新出“互講互評”機制,在全縣開展以“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講幫扶措施,群眾評幫扶成效;鎮村干部講履職情況,群眾評議工作成效;群眾講脫貧情況,鎮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評其內生動力”為主要內容的“扶貧脫貧互講互評”活動,推動形成扶貧有作為、脫貧有實效的經驗做法。
在全縣開展“過篩子”大排查中,張國瑜帶頭包村包戶。
誰家有困難,張國瑜心中有數。萬福村二岔組村民徐成蘭、徐成海均為五保戶,住著危房。在走訪中發現這一情況后,張國瑜便安排鎮村按政策為他們建兩居室的安置房。再一次走訪時,張國瑜發現房子漏水,要求立即整改,并現場制定整改方案。第二天,安置房就開始鋪設地磚,加蓋彩鋼瓦。
胸謀脫貧大局,一心為民謀福祉,張國瑜帶領全縣干部群眾以滾石上山的實干精神,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截至目前,山陽縣計劃退出貧困村57個、脫貧1.23萬戶3.88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實現了全縣脫貧摘帽。
關鍵詞:牢記囑托,把精準扶貧體現在行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