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從南北船合并看央企重組的變與不變
11月26日,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俗稱南北船)合并重組后形成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在京揭牌,南北船合并的靴子最終落了地。這是繼南北車、寶鋼武鋼等合并后,央企重組的又一重要進展。
相比較2014年南北車合并時市場的震驚——南北車這樣的“大塊頭”都能合并,還有什么不可能?此次,南北船合并更多地打開了市場的想象空間——下一個重組的是誰?
從中國中車“上路”到中國船舶“起航”,央企重組大戲不斷上演。在這一輪優化布局、結構調整中,至少能看出央企重組的三個變與不變。
央企重組涉及的微觀領域在變,但是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個宏觀大局不變。從南北車、南北船的合并,到寶鋼和武鋼、國電集團和神華集團的牽手,央企重組涉及裝備制造、船舶、鋼鐵、能源等多個領域。不管是哪個領域的央企重組,都是從落實國家戰略出發、從國資國企改革全局出發、從推動國民經濟更好發展出發,促進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數據顯示,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集中,在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交通運輸、電信、煤炭等行業占比達80.1%。
央企重組的路徑不同,但是做強做優做大的目標是一致的。南北車、南北船這樣橫向同業間的強強聯合只是央企重組的一種路徑。央企重組的路徑還有縱向的產業鏈上下游合并,或利用資本運營公司進行跨行業合并。如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的合并,就是要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持續鞏固煤電路港航油一體化、產運銷一條龍的獨特優勢。此外,央企重組的路徑還有基于業務特點的共建共享。比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3家通信企業共同出資成立了鐵塔公司,節約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也節省了大量投資。路徑盡管不同,但是目標都是要實現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化國有資本的布局與資源配置,做強做優做大國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提出,要形成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跨國公司。
通過重組,央企的數量發生了變化,但是央企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沒有變。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后完成了21組39家央企的重組整合,央企戶數從113家調整至96家。數量減少,央企質量卻在提升。國資委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顯示,近兩年,中央企業利潤增速超過收入增速,凸顯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良好。從已重組的央企來看,重組兩年來,中國寶武實現協同效益47.69億元,完成信息系統對原武鋼股份的全覆蓋,初步建立統一研發、銷售、采購的一體化運營體系,積極探索多制造基地管控模式。中外運長航2016年起并入招商局集團成為其子公司,整合中外運長航有力增強了招商局集團的實力,2017年集團營業收入達2701億元(不含招商銀行),2018年首次躋身《財富》世界500強。
近年來的央企重組大戲不斷上演,在主角和劇情的變化中,服務大局、提升質量的主題一直未變。作為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央企重組處在“正在進行時”。期待更多的央企通過重組,成為世界一流企業。
編輯:秦云
關鍵詞:央企 重組 南北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