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松下退出半導體業務折射日本半導體產業變遷
新華社東京12月2日電 財經觀察:松下退出半導體業務折射日本半導體產業變遷
新華社記者 劉春燕
日本松下電器公司日前宣布退出半導體業務,將旗下相關工廠、設施及股份轉讓給臺灣企業新唐科技。各界普遍認為,松下此舉是近年日本半導體廠商調整和重組進程的重大事件,也折射出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變遷。
上世紀80年代,經過戰后高速發展,日本半導體產業出口競爭力大增,以DRAM芯片為代表的半導體產品在世界市場占有率達五成以上。80年代可謂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巔峰時代,松下則是那個時代的芯片制造巨頭。
之后,伴隨芯片技術的迭代發展,美國、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新興企業紛紛崛起,日本半導體廠商的國際地位相對下降。本世紀初,日本芯片制造商尚有東芝、NEC進入半導體銷售額全球前十;至2015年,全球前十的榜單上僅剩東芝一家日本企業。隨著2018年東芝半導體業務轉讓交易完成,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輝煌時代也隨之落幕。
近十年來,日本電器廠商大都進行了重大重組,紛紛退出利潤微薄或者虧損的業務,傳統家電業務基本被變賣殆盡,半導體業務也面臨重組調整。
松下年初曾立志要在今年實現半導體業務扭虧為盈,無奈恰逢全球經濟減速,各種努力下虧損面雖然縮小,扭虧為盈目標卻達成無望。松下社長津賀一宏決定斷臂求生:剝離虧損業務,將力量集中于具有成長性的事業。
表面來看,松下的退出是因為半導體業務長期虧損。實際上,松下半導體業務下滑有著更深刻的時代背景。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的高市場占有率招致日美半導體摩擦。通過1986年簽訂的《美日半導體協定》,美國要求日本政府一方面限制傾銷,另一方面鼓勵日本國內用戶采用外國產品。1991年,美國又通過簽訂第二輪協定,要求外國產品在日本市場的份額必須達到20%,強行增加美國對日出口。
此外,美國還強行阻止日本出口。1987年,美國認為日本未能主動限制傾銷,以美國所謂“301條款”為依據,揮舞關稅大棒強行阻止日本產品輸美,對日本產電腦、彩色電視機等課以高關稅。可以說,日美貿易戰是日本半導體產業走下坡路的開始。
此外,日本廠商的半導體業務大多是作為電器制造商的一個部門成長起來的,因此其半導體產品具有面向家電、小批量、多品種的特點。這種特點導致了廠商獨自研發、成本巨大、重復投資的低效局面。80年代之后,日本半導體研發力量和資金投入沒有得到高效整合,半導體產品逐漸喪失價格優勢,市場份額不斷萎縮,公司盈利能力隨之下降。
松下的退出確實令日本芯片產業在國際市場的存在感進一步下降,但日本企業中還有索尼可圈可點。
8年前,索尼因電視業務下滑經營不振,2014年賣掉了個人電腦業務,開始投資于圖像傳感器芯片。這一戰略轉型的成功令索尼重獲增長動能,2018財年營業利潤率達10%。近些年,索尼正在這一領域投入更多資源,擴大技術和產能優勢。
此外,如果從更廣的意義上來看半導體產業,日本雖然在高投資高風險的芯片產業上優勢不再,但在投資收益相對穩定的半導體設備和半導體材料領域卻牢牢把握主動。有評論認為,日本已從芯片大國轉型為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供應大國。
編輯:秦云
關鍵詞:松下 半導體 日本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