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王蒙:文學是一切藝術形式的“硬通貨”
新華社記者 張漫子
記者26日獲悉,由作家王蒙創作的2015年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長篇小說《這邊風景》即將進行影視化改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蒙表示,文學是一切藝術形式的“硬通貨”,“我的一些文學作品如果能用視聽的方式、舞臺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它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是對我自己創作的一個安慰,歡迎這種發展的可能。”
從1973年開始,王蒙陸續創作了長篇小說《這邊風景》的一些片段,自1974年正式動筆,距今已有40余年。自2013年出版以來,這部長篇小說受到讀者歡迎,被評為2013年度“中國好書”和2014年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獲得了2015年的茅盾文學獎,迄今銷量已近30萬冊。
不僅如此,《這邊風景》還走出國門,已經出版的有俄文版和韓文版,正在出版中的還有土耳其文版和阿拉伯文版。
“對于出書來說,前后印了快30萬冊,這對現在來說已經很不錯了。如果要做成一部電視劇呢?我想可能達到300萬人、3000萬人,它的受眾會更多。”王蒙說。
隨著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視聽藝術的崛起以及信息碎片化的趨勢,文學閱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想要了解一部文學藝術經典,過去只能通過閱讀原著,而在今天更多的人是通過影視作品。王蒙坦言,包括他個人花在收看影視節目上的時間也很多,因為影視更加生動,大家看起來也更加方便。
“有人說文學即將消亡,光看電視就行了,對此我沒那么悲觀。任何事情,人都是找最簡單、最直接的東西先接受,慢慢有了更高要求的時候,再去進行深度解讀。你不可能永遠只滿足于手機,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聽,但是只有心靈才能思考。”王蒙說,經過一個過程,人們總會回歸到書本上來,回歸到文字中來。影視劇、舞臺劇、音樂劇等都需要文學做腳本、做源頭,所有的欣賞與理解,都需要文字的解說,至少是傳達。
然而,并非文學中所蘊含的一切內容和內涵都能通過“影視化”得到體現。“把文字變成影視,里面有一個問題,有些很具體的內容是可以做改編的,有些抽象的部分是影視體現不了的。你看影視版《紅樓夢》,不管它是80年代版,還是后來的新版本,都不能代替你的閱讀,只有你閱讀了原作才能真正知道《紅樓夢》是怎么回事。”王蒙說。
這對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提出挑戰。王蒙表示:“我不是特別會安排,或者愿意去安排一種戲劇化的情節,我所描寫的故事不以戲劇化為特色,而在思考方面、在文字語言方面下功夫較深——這點對于‘影視化’來說并不是最有利的,但對于‘更好地影視化’是有利的。”
王蒙期待自己作品的影視化處理能夠擺脫“集數過長、劇情拖沓、注水嚴重”等國產劇通病。“現實中往往有這種情景,一部電視劇第一集看完之后感覺這劇太好了,我就跟我太太說這劇一定要看。可看上一陣子,就開始來回‘折騰’了,折騰得讓你非常為難:看還是不看呢?搞得我很痛苦。后來只好在自我假設為‘白癡’的心境下看完電視劇……希望我們的改編千萬別變成這樣。”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王蒙 文學 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