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新鐵人”王啟民:一生為祖國“加油”
這是一種不解之緣——2019年9月26日,是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也是他83歲的生日。
他為石油而生。是他,挑戰油田開發極限,推動大慶油田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奇跡,為祖國建設、發展源源不斷地“加油”。
他叫王啟民,大慶“新鐵人”,“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闖將在此”——毛頭小伙兒“敢笑天下”
記者眼前的王啟民,像個鄰家老人。由于長期野外作業,他早年患上類風濕強直性脊椎炎,有些駝背。但一談起攻克的那些石油開采難題,便神采飛揚。
1960年,還在北京石油學院讀書的王啟民,來到剛開發的大慶油田實習。“當時,幾萬會戰職工住地窨子、啃窩窩頭,人拉肩扛、爬冰臥雪也要為國家找油。”他被這種場景震撼,畢業后毅然重返大慶。
當時,外國專家的一席話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們說,中國人根本開發不了這樣復雜的大油田。”王啟民回憶。
“可這個油田是國家之寶啊!”王啟民說,鐵人王進喜說了,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把國家的需求作為奮斗的方向,干勁就來了。”
王啟民等幾個年輕人寫了一副對聯——“莫看毛頭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橫批“闖將在此”。“闖中有馬,我們把‘馬’字寫得大大的,突破了‘門’框。”王啟民說,我們一定要闖出天下一流的開發路子來。
挑戰迎面而來。早期,由于缺少經驗,大慶油田只能套用外國“溫和注水,均衡開采”方法開發,結果造成油井含水上升快,原油采收率一度不到5%。長此以往,將對油田帶來極大破壞。
“大慶油田地下構造千差萬別,有富油層,也有薄差油層,怎么能以同一個水平開發呢?”王啟民質疑。通過不斷試驗,他提出“非均勻”注采理論,使日產百噸以上的高產井成批涌現,為大慶油田原油上產提供了重要保證。
“寧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
上世紀70年代,一面是國家急需更多的原油,一面是隨著開采程度加大,油井平均含水明顯上升,油田開發又一次面臨嚴峻考驗。
1970年,王啟民和試驗組一行在油田中區西部開辟試驗區。“有的井含水量上升,得趕快想辦法。當父親的干啥,就是給孩子治病啊。”他把油井當作自己的孩子。
吃、住、辦公幾乎都在現場,王啟民和團隊堅持了10年。3000多個日夜,他們白天跑井,晚上做分析,和無言的地層“溝通”,終于繪制出了大慶油田第一張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飽和度圖,揭示了油田各個含水期的基本規律,發展形成了“六分四清”分層開采調整控制技術。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原油攀上5000萬噸。
為接續高產穩產,王啟民又把目光瞄向了表外儲層,這是被國內外學界認定為“廢棄物”的油層。“這些油層雖然薄、差,但層數很多,儲量豐富。”王啟民認為,既然禁區是人設定的,就能打破它。
在質疑聲中,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糾錯、一次次再來……王啟民帶隊對1500多口井逐一分析,對4個試驗區45口井進行試油試采,終于找到了開發表外儲層的“金鑰匙”。這項技術使得大慶油田新增地質儲量7億多噸、可采儲量2億噸。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吃苦就是最基本的準備。寧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這是“新鐵人”的宣言。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慶油田主力油層含水超過90%。王啟民坐不住了,帶隊開展“穩油控水”技術攻關,使3年含水上升不超過1%。到2002年,大慶油田實現了連續27年年高產穩產5000萬噸以上。
一生只做一件事——為祖國獻石油
如今,83歲的王啟民還堅持每天來到辦公室。“退而不休”的他又開展起新能源技術研究。“我雖然崗位退了,但有責任為年輕科研人員成長當好人梯。”王啟民說。
對于經手的技術報告,他關注到小小的標點符號,總是習慣用鉛筆在報告上標注。“這是平等探討。”王啟民表示,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隨時改過來。
“要有鐵人的‘拼’,‘十年磨一劍’的‘傻’,向各種人物、事物學習的‘智’。”這是王啟民自創、秉持的新“三字經”。
從23歲北上來到大慶油田,王啟民奮戰在這片熱土,整整60年。
“我只是個普通代表,榮譽屬于大家。”王啟民說,回首走過的歲月,感慨萬千,仿佛又看到了“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震撼場面,又回到了探索先進勘探開發技術的火熱一線。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王啟民 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