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貴州非遺技藝展暨“文化扶貧在路上”主題論壇在北京舉行。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石軍,原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王文章,原人社部副部長楊志明,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會長袁文先,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李吉平,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張雅芳,中國地名學會文旅委員會會長孫建,著名白酒專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原茅臺集團董事長季克良,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永新華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永軍,國家級非遺技藝傳承人代表,北京華夏國酒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武,文化界、百余名商界人士及數十家主流媒體等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此次會議。
論壇上,國家文化部原副部長周和平介紹,貴州的貧困人口原來1800萬,現在只剩下100多萬,成效明顯。他建言:“要實現永久脫貧仍需要思考,把傳承非遺作為扶貧動力是非常好的路徑,生態農業、鄉村旅游、文化生態區、歷史文化名村的建設,都是方向。”
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會長袁文先將軍在講話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也是為文化扶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不竭動力,因為很多貧困地區都深藏著寶貴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去保護去挖掘去傳承。文化扶貧推動非遺產業發展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還需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也同樣重要。
據了解,《中國文化旅游地標》是民政部主管的中國地名學會聯合中國社會出版社編輯征集出版“中華文化走出去大型系列叢書”,并通過中國社會出版社在財政部立項的“中國國情多語種走出去”對外傳播平臺翻譯成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語等語種向全球發行,擴大、增強各地文化旅游資源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推動各地旅游市場的開發力度。對入選“中國文化旅游地標”文旅保護單位,叢書將對入選項目以圖文并茂多語言的形式面向世界推薦宣傳,并將以頒證、掛牌和文件的方式予以命名和公布,對在組織申報過程中,做出積極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頒發“中國文化旅游地標保護”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證書。中國文旅地標品牌與國家級非遺項目結合將加快文化扶貧進度。
與會嘉賓也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市場逐漸繁榮,貧困地區蘊藏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日益凸顯,如何抓住這一機遇,促進貧困地區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動當地文化產業發展,從而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成為當前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問題,而更多社會力量包括企業的進入將加速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快的和產業結合,走向市場。
據悉,貴州非遺技藝展是本次活動的重要議程。參會嘉賓共同參觀了北京前門永新華韻非遺體驗中心。此次貴州非遺技藝展中的苗族蠟染、水族馬尾繡等非遺傳承人也在現場為與會嘉賓展示了技藝。在展覽現場貴州傳統文化傳承交流基地,將加強對貴州貧困地區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力度,建立貴州非遺大師工作坊,開發特色文創和衍生品,打造文旅文創扶貧模式;志在依托各方優勢,搭建非遺與文創、文商、文旅等產業橋梁,促進非遺的可持續發展和在全球范圍的推廣。探索文化產業創新實踐,逐步搭建國際非遺大數據庫,并建立集營銷、會展、體驗、傳習、演藝、餐飲、康養等多業態、多功能的實體平臺,正努力實現創新成果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