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洞口縣:搬出“窮窩”天地寬

2019年11月06日 16:22 | 來源:湖南日報
分享到: 

10月30日,位于洞口縣經濟開發區核心城的梨園路人來人往,來自雪峰山腹地的李建紅步履匆匆,穿行在擁擠的人群中。“入住集中安置點后,就趕上了專場招聘會,我已經跟一家家政服務公司達成用工協議。”剛剛參加就業培訓的李建紅高興地說,生活就像“過山車”,一掃“背井離鄉”的陰霾,滿心都是“喬遷新居”的喜悅。

據悉,洞口縣經開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項目于2018年5月啟動,2019年6月竣工驗收,由省建四公司承建,投資1.13億元,占地面積75畝,共建有22棟5層單元樓,建筑面積53444.5平方米,共安置花古、高沙、羅溪等19個鄉鎮(街道、管理區)貧困人口532戶2018人。截至今年9月30日,532戶已全部搬遷入住,搬遷入住率100%。

挪“窮窩”,滿盤皆活天地寬

“山高摔死雞,水急不養魚,坡陡路難行,有病不能醫。”這首歌謠曾是雪峰山偏遠山區部分貧困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

“蝸居大山,世代窮荒。”該縣毓蘭鎮山陽村地處半江水庫庫區的大山深處,距離鎮上15公里。56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村民劉玉蘭身患甲亢、膽結石等多種疾病,每月要花費醫藥費1000余元。

“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就醫非常困難。每次出來看病得走3個多小時的山路,來回一天就過去了。”劉玉蘭回憶起住在大山里的那些艱難歲月,滿是辛酸淚。

脫貧攻堅戰打響,易地扶貧搬遷送來曙光。該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針對“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致貧狀況,精心組織,精細謀劃,精準施策,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開始我們也不愿意搬。家里每年要喂豬、養雞鴨,還種了幾畝田。”通過鎮村干部多次組織到安置點實地考察后,劉玉蘭終于下定決心。

“新房子有客廳、廚房,還有廁所,設計非常合理,樓下有扶貧車間,就醫上學都很方便!”2019年春節前夕,劉玉蘭搬進了位于毓蘭鎮臨街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毓蘭新城”。該安置點主要安置了包括原荊竹、廣又等村的35戶貧困群眾。

“搬出大山,滿盤皆活。”該鎮山陽村村主任鄧洪君感慨地說。為了確保易地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鎮里專門引進了皮鞋加工、電子產品等扶貧車間,方便安置戶在家門口就業。

2016年以來,該縣共建設像“毓蘭新城”這樣的集中安置點67個,集中安置2762戶,分散安置862戶。

換“窮業”,“家門口”就業有保障

機器飛轉,馬達轟鳴,10月28日,位于月溪鎮鴻程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的扶貧車間一派忙碌景象。“我們承接洞口慧創電子元件的代加工業務,生意蠻不錯。”該車間負責人肖漢斌介紹,車間安置了18個貧困戶就業,其中易地扶貧搬遷戶就有14個。

“在家門口上班,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資,還能照顧兩個讀書的小孩,我感到很幸福。”易地扶貧搬遷戶楊培小樂呵呵地說。2018年底,楊培小一家告別窮山溝,搬進了集中安置點,并在扶貧車間上班,兩個孩子也轉學到月溪鎮中心小學。

有了產業保障,就能長效脫貧。近年來,該縣依托產業發展優勢,通過資金入股、資產折股等方式,與企業聯姻辦扶貧車間、與社區聯合發展產業,把“扶貧車間”建在家門口,采取工業園就業培訓及“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扶貧”模式,篩選培育一批有脫貧能力、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參與結對幫扶,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好業、能脫貧、不返貧。

“我們量身定制了100間門面供貧困戶租賃,配套建設的農貿市場有450個攤位可供選擇。”該鎮鎮長龍建軍介紹,鴻程易地扶貧安置點緊鄰320國道,水、電、路、通信、環衛等基礎設施齊備,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也日臻完善。

“通過設置宣傳欄、電話通知、張貼招聘公告等方式,不斷向社區居民發布招聘信息。”9月6日,該縣經開區、人社局和社區管理委員會在經開區安置點成功舉辦了一場現場招聘會,參加現場招聘的15家企業共接待就業咨詢360人次,當天有170人與企業達成了初步用工意向。

截至9月30日,該縣經開區安置點532戶已有357戶實現了每戶至少1人穩定就業。

為了提高搬遷戶的就業技能,社區管委會還積極組織培訓機構,不定期舉辦育嬰師、電工、面點師等免費技能培訓,受到了搬遷群眾的熱烈響應。

享“套餐”,后續扶持奔小康

雪峰山腹地的古樓鄉常年云霧繚繞,晝夜溫差大,是優質綠茶的重要產地。近年來,該鄉把發展茶產業作為精準脫貧的突破口,漫山遍野的茶山正成為助推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在該鄉古樓村的茶園中間,一棟棟紅瓦白墻的易地扶貧集中安置房排列有序,被當地人稱為“古樓新村”。

“住到這里開闊多了,人的心情也好了,空氣清新,開門就聞到茶香!”該鄉古樓村的胡小青帶著3個孫子女住在100平方米的安置房里,感覺生活有滋有味。

每天早晨,做好早餐,看著孩子們高高興興出門上學后,胡小青立即帶上笤帚出門,開始清掃村里1000多米長的村道。

“10多年前,胡小青的丈夫患股骨頭壞死,喪失了勞動能力。我們推薦她擔任村里的保潔員,每月有600元的固定收入。”該村黨支部書記付昭鳳介紹,村里在安排公益事業崗位時,優先照顧像胡小青這樣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另外,村里在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安置點的貧困戶不僅可以以土地和扶貧資金入股,還可以優先在茶葉企業上班,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鄉、村兩級引導搬遷戶對原居住地的土地進行流轉,成立種養合作社,大力發展生態養殖,搬遷戶可以常回來看看,記得住鄉愁。”該鄉黨委書記肖亮介紹,在抓緊推進搬遷戶后續產業發展的同時,按照距離就近、適種宜耕的原則,在安置點周邊通過土地流轉,租賃了水田作為安置戶的扶貧菜地,從而解決搬遷群眾的日常生活需要。

流轉土地完成身份轉變,每個村都組織成立了1個以上的專業合作社。對搬遷后離原來的耕種土地較遠的,搬遷戶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既可穩定增加家庭收入,又解決了田土耕種的問題。同時,該縣加大舊房拆除工作,徹底解決“兩頭跑”的問題。

“人挪活,樹挪死,搬出窮山窩就是好。”10月31日,石江鎮紅旗村搬遷戶李國興正在打理自家的油茶林,看到一片長勢喜人的油茶林,心情格外舒暢。

2018年,該縣實施茶葉、油茶、柑橘“三棵樹”扶貧主導產業,基本實現每個貧困人口一人一畝脫貧樹的目標,確保搬遷戶有發展后勁。李國興說,搬出窮山窩,邁向新生活,現在不僅住上了新樓,家里還有4畝油茶在合作社入了股,每年有分紅。

(謝定局 張振夏)

關鍵詞:搬出“窮窩”天地寬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不卡 | 一级夜理论片久久 | 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播放 | 天天综合天综合久久网 | 中文字幕玖玖资源亚洲精品 | 午夜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