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畢節:戰貧困結碩果 試驗區成“典型”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謝朝政
“去年摘掉了貧困帽,今年日子越來越好。”近日,站在新修的兩層小洋樓前,威寧自治縣五里崗街道辦事處和平社區的楊選桃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17年,街道辦運用“四看法”對社區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時,楊選桃一家被識別了出來。當時家里房屋破舊,有土地但是缺乏發展思路,有勞動力但是找不到干的方法。家里還有三個孩子,一個讀大學、一個上高中、一個讀初中。社區根據實際情況,對癥下藥:爭取3.5萬元危改項目改善其居住條件;引導他家種早熟馬鈴薯,采收完馬鈴薯再種蔬菜;爭取1萬元補助資金,幫助購買兩頭能繁母牛養殖;對三個孩子進行教育扶持。
楊選桃給記者算起去年的收入賬:兩頭母牛產仔,賣了11600元;馬鈴薯、蔬菜收入1萬余元;做零工收入2萬余元。一年收入超過了4萬元,一家人摘掉了貧困帽。“今年和去年收入應該差不多。”楊選桃說,現在交通條件這么好,種出東西不愁賣不出去。只要人不懶,脫貧致富沒問題。
過去31年,畢節試驗區有630.9萬人像楊選桃一家一樣,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精準幫扶下,撕掉了貧困標簽,被習近平總書記譽為“貧困地區一個脫貧攻堅生動典型”。
1988年6月,國務院批準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翻開了畢節改革發展新篇章。31年來,畢節試驗區堅持在“開發中扶貧”,在“扶貧中開發”,著力推進開發開放,破解發展瓶頸,推動區域扶貧。
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形成了立體交通格局。成貴快鐵年底建成通車,畢節將從過去閉塞的烏蒙山區變成大進大出的三省通衢。同時,水、電、訊、房等基礎設施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依托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試驗區積極打開“山門”,擴大開放,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恢復和保護脆弱生態,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31年來,畢節先后實施了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項目,累計治理石漠化1367.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9152.7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從14.9%提高到54.19%。同時,大力推進生態經濟發展,種植經果林581.59萬畝;累計發展林下經濟300萬畝,年產值50億元,覆蓋農戶20.3萬戶;著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去年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000萬人次,森林旅游收入101億元。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在推進煤電、“兩煙”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畢節大力發展光伏發電、風電、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山地特色高效生態農業,培育了“威寧馬鈴薯”“織金竹蓀”“大方天麻”等“烏蒙山寶·畢節珍好”系列公共品牌,農特產品獲地標認證30個、無公害認證272個、綠色食品認證8個、有機認證36個。去年以來,畢節緊扣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調減傳統低效玉米385萬畝,大力發展蔬菜、馬鈴薯、食用菌、辣椒、刺梨、皂角等12個主導產業,覆蓋農戶200萬人以上。大力推動文旅農商融合發展,推進旅游康養服務產業發展成為振興區域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重要支柱產業。
31年來,畢節試驗區探索出了貧困戶精準識別“四看法”,總結出了“十子機制”“一市五金多套餐”“三重醫療保障體系”等一批務實管用的扶貧模式。開展了喀斯特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綜合治理“威寧試點”。按照“統一保護、統一管理、統一開發、統一建設、統一營銷”的思路,開展區域經濟管理體制“跨縣組合、封閉運行”的“百里杜鵑試驗”,闖出了旅游連片扶貧之路。
31年弱鳥先飛,31年水滴石穿,在各級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畢節試驗區脫貧攻堅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的歷史性跨越,2個縣按國定標準脫貧摘帽,1981個貧困村中已有1389個貧困村按國定標準出列,累計減少貧困人口630.9萬,貧困發生率從56%下降到5.45%。
關鍵詞:戰貧困結碩果 試驗區成“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