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作家從維熙去世 《大墻下的紅玉蘭》手稿捐贈巴金故居
一生堅持“以真為魂,以史為鏡”的創作風格,著名作家從維熙昨在北京病逝,享年86歲。生前他與上海文壇結緣頗深,景仰巴金先生,并在今年九月下旬將珍藏的《大墻下的紅玉蘭》手稿捐贈給巴金故居,這一手稿本即將與公眾見面。
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告訴記者,上個月拿到手稿后立即投入編印手稿本的工作,前天夜里剛剛定稿,昨天準備開印之際傳來先生遠行的噩耗。周立民說:“從維熙生前曾到上海的巴金故居參觀,當場嚎啕大哭。作為不同時代的中國作家,巴金和從維熙都以真誠坦率的心態感染讀者,字里行間感情充沛。”《收獲》副主編鐘紅明告訴記者,邀請作家們授權作品或約稿,“從維熙老人非常爽快,只要是為文學,他都一口答應。他為人熱情耿直,思路敏捷,作品充滿了正視歷史的勇氣”。
從維熙1933年生,曾任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作家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他陸續出版短篇小說集《曙光升起的早晨》、長篇小說《南河春曉》《北國草》等,《大墻下的紅玉蘭》《遠去的白帆》《風淚眼》獲全國一、二、四屆中篇小說獎;電影劇本《第十個彈孔》獲文化部優秀故事片獎;根據其小說《伴聽》改編的電影《聊聊》獲大學生電影節獎;14卷《從維熙文集》收錄了他60多年的文學創作。
上世紀50年代,從維熙初涉文壇的三部作品,包括處女作《七月雨》,都由當時的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回歸文壇后,從維熙代表作《大墻下的紅玉蘭》在《收獲》復刊后的1979年第二期首發,他因此被譽為“大墻文學”之父。從維熙曾撰文回憶,選擇將手稿寄給《收獲》,是因當時耳聞巴金將主持《收獲》復刊工作,“我從青少年時代就熟讀了巴老的《家》《春》《秋》等系列作品,在我潛在的感悟中,巴老在文壇中不是作家中追風之柳絮,而是一棵有文膽良知、端莊的梧桐”。
1982年第一期《收獲》又以顯著位置刊載從維熙中篇《遠去的白帆》,小說曾被另一家大型期刊退稿,是巴金堅持刊出。1984年,全國第二屆小說評獎中,《遠去的白帆》以近全票獲該屆優秀中篇小說文學獎。“我無法忘卻在歷史新時期之初巴老和《收獲》,對我文學生命的厚愛。”從維熙對巴金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巴老有幾句話讓我銘記至今。老人說:‘你要珍惜你的苦難生活,因為這不是中國文人都了解的獨特生活領地。你不是挖過煤嗎,就像你開礦時那樣,深挖你獨特的生活礦藏。’”
昨天,從維熙去世消息傳出后,作家李輝感慨:“他有發自骨子里的善。無論他處境怎樣,他敏感的,念念不忘的,還是人性的善。無論生活如何對待,他永遠用善的方法來看待。”
編輯:楊嵐
關鍵詞:維熙 巴金 作家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