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換腦子”成脫貧致富關鍵詞
壤塘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自然條件惡劣;201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較全國平均水平低46753元;一半以上農牧民患有大骨節病、結核病和包蟲病等。“雖然這些都是影響貧困群眾脫貧的因素,但最關鍵的因素還是貧困群眾思想觀念落后。”10月21日,壤塘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德發向阿壩州脫貧攻堅驗收組匯報時如是說。
為解決思想觀念問題,壤塘縣把搬房子、增收入、辦夜校等與“換腦子”相結合,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提供了不斷的內在動力。□本報記者 徐登林 文/圖
住上好房子 養成好習慣
10月20日,星期天,在壤塘縣吾依鄉西西村集中安置點,村民索朗羅爾吾在廚房指導兩個孩子清洗鍋碗。“住上這么漂亮的房子,還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總投資2419萬元的西西村集中安置點集中安置了31戶易地扶貧搬遷戶、68戶地災避險搬遷戶。安置點建設有群眾活動中心、村衛生室、村幼兒園等,太陽能路燈、自來水、通村公路等方便了村民生活。
索朗羅爾吾以前沒有固定住房,娶妻生子后都頂著帳篷,逐水草而居。由于牧場離鄉中心校太遠,兒子12歲才上一年級。
2017年,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索朗羅爾吾一家搬遷到了西西村集中安置點,一家四口享受到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客廳、廚房、臥室、廁所都有,電視、衣柜、炊具、火爐等家具也都置辦好了。”
“在家里,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幫助父母收拾房前屋后的清潔。”索朗羅爾吾的兒子索朗壤說,縣上實施居家環境改善行動以來,西西村集中安置點上的每一家都比從前干凈整潔。
2016年,壤塘提出了以家庭單元為精準扶貧的抓手,并同步規劃實施住房安全保障、個人素質提升、就業促進扶持、特殊人群關愛和鄉風文明創建五大行動。家居環境改善就是住房安全保障行動中重要一環,按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不超過1.5萬元、深度貧困戶戶均不超過3萬元的補助標準,按照“缺啥補啥”、群眾自主、經濟適用、公正公開的原則,從樓梯、櫥柜、地板、睡床、隔斷等17個方面,對居住環境進行改善、提升、改造。
2016年至2018年,壤塘縣共投入2232萬元,實施居家環境改善1488戶。
學技術搞養殖 產業發展增收入
“我早上9點就來了,要下午6點才休息。”10月19日,記者來到壤塘縣石里鄉下達石溝村青杠木耳種植基地,見到貧困戶瑪桑的女兒冬娜。她在木耳基地打工,100元/天,家里還可以從基地分紅,一年下來,可收入約5000元。最重要的是通過打工學習木耳種植技術,“明年,我們家準備自己種植木耳。”冬娜說,她和丈夫把資金都準備好了。
下達石溝村土地貧瘠,農牧民以種青稞和馬鈴薯為主,更沒有集體經濟。2017年,在壤塘縣委組織部、縣司法局和省內定點幫扶單位東方電氣集團多方幫助下,下達石溝村建起3.2萬棒的青杠木耳種植基地。
“我們從廣元市青川縣找來了技術人員負責技術指導。由于效果好,木耳種植當地村民由當初排斥到現在完全接受。”東方電氣集團派駐下達石溝村干部侯吉才告訴記者,在當地發展青杠木耳種植和牦牛養殖兩個主導產業,探索發展跑山雞、中蜂、芍藥等三大新型產業,主要是為了開闊當地村民視野。
壤塘縣產業扶貧堅持增收入與“換腦子”相結合,2016年以來,累計籌措產業發展資金17020.7萬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30個,全縣3.5萬農牧民在參與產業發展中,不但增加了收入,掌握了技術,還改變了思想認識。
為培養藏區群眾種菜的習慣,壤塘縣通過“微田園”、小菜園建設補貼項目,動員2400戶農牧民參與,種菜411.7畝,解決了部分農牧民“吃菜難、吃菜貴、吃菜不方便”的現狀。同時,將產業發展資金打捆入股集體聯戶牧場,全縣組建牧場12個,受益貧困人口1569人,村集體按15萬元投資入股,年實現收益1.5萬元以上,增強了農牧民“養畜為出欄、出欄促增收”的意識。
進夜校學知識 走上脫貧致富路
“你瞧,果然沒在家。為照顧家庭從砂場回來后,他幾乎每天都在外面跑車。”10月21日,記者在壤塘縣南木達鎮夏炎村第一書記趙娟帶領下,來到村民克吾單家時,見克吾單家大門緊鎖,打掃得干干凈凈的庭院里晾曬著被褥。
找克吾單不容易,以前可不是這樣,他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耍家”。趙娟告訴記者,改變緣于2016年,那年,南木達鎮掀起評選宣傳“五美家庭”熱潮,很多家庭包括貧困家庭因勤勞致富、環境衛生、尊老孝親而上了光榮榜,這讓克吾單很受刺激。加上夏炎村農牧民夜校開講,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向克吾單等村民講授種植、養殖、健康等知識,并激勵大家靠雙手擺脫貧困、增收致富,讓他有了上進心。
2016年克吾單進了駕校并考取駕照。2017年初,他在砂場找到一份開運輸車的工作,每月有4000元的固定工資。掙到錢后,克吾單把自家傾斜的房子砌上了石頭、安裝了木梁、立起了門窗。
作為“智志扶貧”的平臺之一,壤塘縣一直注重農牧民夜校建設,堅持辦夜校與“換腦子”相結合。2019年,壤塘縣安排縣本級財政扶貧資金114萬元,用于全縣44個貧困村和16個非貧困村每月舉辦2期農牧民夜校。下一步,壤塘縣將加大對各鄉鎮農牧民夜校項目管理力度,從資金撥付進度入手,采取每周全縣通報的形式,督促辦好用好農牧民夜校。
關鍵詞:“換腦子”成脫貧致富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