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法治元素助力脫貧攻堅
□ 本報記者 韓宇
在遼寧省凌源市劉杖子鎮劉杖子村貧困戶李廣才家院子里,鋪滿了晾曬的未去殼小米。
“感謝村里既幫我們家要回了土地,又扶持我們種植了鎮里創出的品牌——富硒黑小米,這要比種玉米掙錢多了。”望著晾曬得差不多的小米,李廣才滿心歡喜地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因為富硒黑小米價格要比普通小米價格高不少,這些小米能給他們家帶來兩千多元的收入。
原來,包括李廣才家在內的幾十戶村民在去年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將自家的土地承包給外地人搞大棚養殖蔬菜。但因為承包戶經營不善賠了錢,不但沒有給李廣才他們承包費,還用大棚占著土地不還。
為了要錢和土地,村民們到村里要求村干部主持公道。遼寧省委政法委選派干部、駐劉杖子村第一書記錢鳴,提出了要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的思路。
經調解不成后,錢鳴幫著村民到法院起訴了承包戶并贏了官司,拿到了足額承包費,收回了土地。
作為劉杖子村脫貧攻堅工作的牽頭單位,2014年,遼寧省委政法委按照遼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陸續選派9名干部到凌源市、劉杖子鎮及該鎮劉杖子村、東干溝子村掛職,組成駐村工作隊,他們深入基層一線,摸清貧困群眾底數和致貧原因,細化實化幫扶措施,強化督促指導,為貧困群眾解決了一系列實際問題。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扶貧工作,是政法干部駐村帶來的顯著變化。
“我們駐村前,村里低保戶、貧困戶的選定根本不經過村‘兩委’班子研究,之后也不進行公示,因此扶貧工作比較混亂。”錢鳴告訴記者,政法干部駐村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增強村干部和村民的法治意識和程序意識,一切按章辦事。
劉杖子村村民馬桂英、喬紹春夫妻倆,就是貧困戶選定步入正軌的受益者。
“我去年得了乳腺癌,孩子還上大學,家里因病致貧。村里按照程序把我們家評為貧困戶,真是救了我的命!”馬桂英說,她家不僅每年能領到慰問金,到縣里住院治療還能100%報銷,還免費領取村里提供的葡萄秧和雞雛搞養殖增加收入。
在東干溝子村,村規民約張貼在村部多個醒目處。該村規民約從政治思想、社會治安、環境衛生、土地管理、鄰里關系等九個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
遼寧省委政法委選派干部、駐東干溝子村第一書記楊文淵對記者說:“剛到村里,我發現以前的村規民約過于老舊,不少條款早已不符合實際,我就通過制定新的村規民約來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識。”
在劉杖子鎮鎮長孫常友看來,政法干部駐村給全鎮依法治理帶來可喜變化。
尤其前不久,遼寧省委政法委選派干部、駐劉杖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劉勇,作為駐劉杖子鎮黨委書記,帶領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鎮轄6個村兩委班子赴內蒙古寧城縣考察學習該市社會治理的先進經驗。
“這次考察我們學到了很多經驗,下一步我們將把黨群服務中心、便民中心、信訪調解中心整合為一個中心,既節省空間,還便于服務村民。”孫常友說,這一做法將在劉杖子村、東干溝子村進行試點,再陸續覆蓋全鎮。
劉勇表示,只有用法治思維來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把政策理解透,按照政策一步步執行到位,才能把脫貧攻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僅今年以來,遼寧省委政法委選派干部脫貧攻堅工作已完成20項工作,除了走訪慰問、捐資助學、修繕基礎設施外,尾礦選鈦綜合利用及深加工、光伏項目、“牛河梁”富硒黑小米等為全鎮脫貧攻堅帶來了可持續性收入。
遼寧省委政法委選派干部、駐劉杖子鎮第一黨委書記王強,就是“牛河梁”富硒黑小米的主要策劃和推廣人,他告訴記者:“這個項目形勢喜人,去年全鎮只有200畝種植,銷路打開村民嘗到甜頭后,今年擴展到了1000畝,并且預售一空。”
“脫貧攻堅勢在必行,任重道遠。我們之前做了不少工作,今后在思想和行動上還會一如既往。”劉勇頗有感觸地說,駐村政法干部要把自己當成村里人,把村里的事當成自家事。
關鍵詞:法治元素助力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