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會寧:蔬菜產業讓農民有奔頭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陳泳
金秋時節,會寧大地五谷流金,果蔬飄香,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慶。日前,會寧縣2020年高原夏菜產銷對接會在這片紅色熱土上舉辦,活動邀請全國近百家蔬菜產業經銷商,現場觀摩當地蔬菜產業基地,簽訂多份蔬菜代種銷售大單。
隨著當地蔬菜產業的崛起,“甘肅會寧高原夏菜”這張鮮亮的名片逐漸走出大山,走向光明的未來。
圣地搭起致富棚
在韓家集鎮袁家坪村蔬菜產業園,村民張興江高興地說:“以前我們這里連溫飽都不能解決,這幾年扶貧政策好,家家養牛養羊種菜搞產業,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自己今年種了4個棚,主要是甘藍菜,收入預計能超過2萬元。另外,還有縣里2500元的產業達標獎勵,脫貧不成問題。
一個支柱產業興一方經濟。袁家坪村結合農村“三變”改革,組建蔬菜產業園,統一流轉土地500畝,建設日光溫室50座、高架塑料大棚892座,建成育苗扶貧車間,同步配套水、電、路、庫、房等設施,園區建設總投資達2000萬元。其中,有223戶貧困戶種植了松花菜,每年種植兩茬,每戶年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
“會寧境內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污染,生產的蔬菜有機物含量高,特別是蛋白質和維生素C含量高于其他蔬菜生產區域。引洮工程的建成運行,更是為發展高原夏菜提供了水源保障。”會寧縣委主要負責人介紹會寧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的優勢時說道。
近年來,會寧縣搶抓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機遇,大力實施“21211”農業農村產業突破行動,把發展高原夏菜,特別是以塑料大棚為主的設施蔬菜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來抓,全力推進設施蔬菜產業向生產規模化、布局區域化、設施標準化、生產無害化、產品品牌化、經營產業化方向發展。
目前,會寧縣已在中川、郭城驛等16個蔬菜產業園區建成塑料大棚近3萬座,蔬菜產業已成為全縣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法寶”。預計到2020年,縣里將總計建成塑料大棚4萬座,高原夏菜產量將創歷史新高。
金秋時節話豐收
走進土門峴鎮蘇堡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蔬菜大棚。雖然時令已是秋天,但大棚內依然綠意盎然,西紅柿、辣椒等蔬菜長勢喜人。
“去年,政府開始建設蔬菜大棚,幫扶干部建議我也種上,還幫我算了收入。于是,我決定試一試。”貧困戶安彥彪說。
由于種植經驗不足,安彥彪再三考慮后決定將自家的4座大棚流轉給合作社進行統一帶種。而他本人,也從今年4月開始在自家大棚中務工,一天輕輕松松就能收入100元。
談起今年的收成,安彥彪臉上笑開了花:“目前,我在大棚中務工掙了近2萬元,再加上2500元的產業達標獎勵和每個棚至少400元的分紅,與兒子在外務工的收入差不多。”
無獨有偶。甘溝驛鎮東岔村柴灣社貧困戶師東強今年在六十鋪脫貧產業園種植了4座2畝的蔬菜大棚,都是無籽西瓜。“今年西瓜豐收,4座棚產量將近1萬公斤,收入4萬多元,純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全家人都特別開心,日子越過越好了。”師東強高興地說。
據會寧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周發祿介紹,蔬菜產業有效帶動了當地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縣塑料大棚種植蔬菜平均凈收益達到每棚2000元,較每畝玉米凈收益高出1250元、馬鈴薯高出530元,增產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產銷對接助脫貧
浙江商人鄭炳龍多年來一直從事無籽西瓜種植,有豐富的種植經驗和技術。2017年,經人介紹,他來到會寧縣,注冊成立了家庭農場,與當地的天禾種植有限公司簽訂了訂單種植協議。今年,甘溝無籽西瓜獲得大豐收,遠銷南方多個省市,成為貧困戶致富的一個重要渠道。
“會寧縣土壤好,光照時間長,特別適合種植西瓜。”在六十鋪脫貧產業園旁,鄭炳龍介紹說,他還為貧困戶提供選種、育苗、施肥、管理等全程技術指導。
鄭炳龍的例子,只是當地蔬菜產業抱團發展、產銷共贏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會寧縣已連續召開了3次蔬菜產銷對接會議,簽訂產銷合同43個,生產的荷蘭豆、無籽西瓜、西紅柿、西藍花等塑料大棚高原夏菜以訂單方式,遠銷英美、歐盟等國家地區和國內福建、廣東、浙江、四川等地。其中,在這次舉辦的產銷對接會上,對蔬菜產業園情況熟悉的客商,進一步與當地中川、甘溝、新莊3個鎮簽訂代種塑料大棚4941座,已完成對接意向簽約代種塑料大棚3856座,訂單種植塑料大棚4560座,對接發展露地訂單種植1.8萬畝。
發展勢頭迅猛,增收渠道拓寬。一個綠色的、充滿著希望的產業正在會寧大地上崛起,讓廣大農民群眾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穩。
關鍵詞:蔬菜產業讓農民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