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治理后水質仍為最差劣五類水 呼倫湖生態環保不容樂觀
監測數據顯示,與2015年相比,呼倫湖水質在2016至2017年雖然總氮、高錳酸鹽指數有所下降,但COD、總磷、氟化物指標卻不降反升。2015年、2016年、2017年呼倫湖水質COD平均濃度分別為64.6毫克/升、70.2毫克/升和72.8毫克/升,水質仍為劣Ⅴ類。
呼倫湖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之稱。呼倫湖及其周邊水系于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其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是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屏障的重要任務,也是中央環保督查關注的重點
呼倫湖生態環境治理一期工程項目實際投資13.15億元,治理后總氮、高錳酸鹽指數有所下降,但化學需氧量(COD)、總磷、氟化物指標不降反升,水質仍為最差的劣五類水,已不適宜飲用
中央第二環保督察組有關負責人稱,在呼倫湖綜合治理工作中,當地政府敷衍應對,得過且過,甚至為了當地有關監管單位利益,不惜大幅調整項目建設內容。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和呼倫貝爾市應認真反思存在的問題,確保呼倫湖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本報記者 王陽
呼倫湖,當地牧人也稱它為達賚諾爾、達賚湖,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內蒙古第一大湖。
“盛夏的呼倫湖,藍天下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湖面上,小巧的涼亭立于湖心島,仿佛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歡迎八方來客。”呼倫湖畔的村民陳某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這是曾經的呼倫湖美景,而現在只能在記憶里尋找。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呼倫湖生態環境治理一期工程項目實際投資13.15億元,治理后總氮、高錳酸鹽指數有所下降,但化學需氧量(COD)、總磷、氟化物指標卻不降反升,水質仍為最差的劣五類。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地表水分為五類,劣五類水即污染程度超過五類的水,已不適宜飲用。
今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在貫徹落實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及草原生態環境問題專項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中指出,呼倫湖的生態地位至關重要,中央領導同志就其保護治理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但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作為整改牽頭單位,沒有履行應承擔的職責,不僅統籌推進和協調各有關部門和地方不夠,在治理規劃編制審核上敷衍應對,而且在工程項目管理上流于形式”。
草原明珠美景不再
水質污染難以解決
呼倫湖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與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之間,素有“草原明珠”之稱。呼倫湖及其周邊水系于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其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是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屏障的重要任務。
為加強對呼倫湖的生態保護,1986年當地政府在此設立自然保護區,1990年成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呼倫湖保護區主要由呼倫湖、新達賚湖、貝爾湖(中國部分)、烏蘭諾爾、烏爾遜河、克魯倫河入湖口等河流和大小型湖泊組成,是以保護珍稀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湖泊、河流、濕地及草原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型自然保護區。
據了解,呼倫湖管理局組建于1994年,核定事業編制42名,直屬呼倫貝爾市政府領導。呼倫湖管理局設13個內設機構,分別是辦公室、資源管理科、科研宣教科、規劃建設科、法制科以及8個管護站,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實行全額撥款管理。
由于呼倫湖是“只進不出”的典型內陸湖泊,這種類型的湖泊對污染物質凈化能力很低。當湖水因蒸發而消耗時,不能蒸發的污染物大都留在湖里。自1999年以來,呼倫湖水位逐年下降,面積快速萎縮。
作為這片草原上最知名的旅游景區之一,呼倫湖每年都會迎來五湖四海的游客。來自江蘇的黃女士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在她的心中,呼倫湖本應是個白云碧水、波光粼粼的北國大澤,可真的到了呼倫湖畔卻不免有些失望。“遠看似乎很美,近看渾濁不堪,里面還有不少雜物。如果知道是這樣的話,我們也不會特意跑來這里旅游。”
采訪中,在呼倫湖邊賣土特產的徐某說,他從江蘇老家來呼倫貝爾已經有10年了,“那時候的呼倫湖像極了人間天堂,天熱的時候,全家人幾乎天天都去湖里玩。而現在,湖水又渾又臟,已沒有人再愿意下去”。
為拯救這個母親湖,呼倫貝爾人不遺余力。2016年10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頒布施行。這是呼倫貝爾市自然保護區歷史上首部“一區一法”,也是呼倫貝爾市自然保護區立法的里程碑。
此外,為了解決蓄水量萎縮問題,當地相關部門也想了不少辦法。例如,3條主要河流水源不足,呼倫貝爾市便啟動了“引河入湖”工程,直接從海拉爾河修建引水溝渠,將河水引入湖中,每年能為呼倫湖補水7.5億立方米。但令人遺憾的是,雖然此舉對遏制呼倫湖水位下降起到了一定作用,不過水污染的問題卻并未得到明顯改善。
生態惡化原因成謎
各方觀點莫衷一是
千百年來,呼倫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草原兒女。
呼倫湖漁業公司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呼倫湖的PH值已由上世紀60年代的8.5左右上升至9.1左右,鹽、堿度分別增長3倍和10倍,總氮、總磷含量分別增長2.5倍和2倍。湖水鹽堿度增加,生態功能衰退,使這一帶的生態受到嚴重威脅。
甘珠爾花是呼倫湖邊一個有百余戶人家的村莊,這個村莊的很多居民一直以捕魚為生。而近幾年,由于呼倫湖的水質持續惡化,守著大湖的村民們,不但捕不到魚,就連吃水都成了難題。“這里的水根本就吃不了,黃黃的,還有一股臭味。”甘珠爾花村民韓某說。
對于呼倫湖生態日漸惡化的原因,歷來有多種說法。有人說,氣候因素導致呼倫湖進入正常枯水期,水位下降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幾條注入呼倫湖的河流也出現了流量大幅減少甚至斷流的現象,更加重了呼倫湖的旱情。
“對呼倫湖最為重要的克魯倫河,發源于蒙古國的肯特山山脈東麓,由于蒙古國沙化過于嚴重,導致這條河流在2007年年底與該國的600多條大小河流曾一度干涸或斷流,這是呼倫湖水位下降的首要原因。”呼倫貝爾市水利局一工作人員如是說。
也有人認為,呼倫湖生態惡化的原因不能完全歸咎于連年干旱,是呼倫貝爾草原上的人為開發破壞了支撐呼倫湖的河流和地下水源。
在海拉爾河的上游,有一個金星村。據村民介紹,金星村附近的一家造紙廠從2006年起,在6年的時間內長期向海拉爾河排污,從而造成了污染。“盡管這家造紙企業已經關閉,但附近的居民生活卻受到了持久的影響。”
還有人認為,所謂人為因素,主要是指前些年人們在湖邊的過度放牧等活動。
據呼倫貝爾市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近五年來呼倫湖湖水的砷含量一直超標。而業內人士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不論造紙廠排污,還是過度放牧,應該都不會與呼倫湖的砷含量超標有關。
對于呼倫湖污染物砷的來源,呼倫貝爾市環保局新聞發言人此前回應媒體時說,監測站能力不足,查不出,目前了解的情況是,呼倫湖周邊沒有砷污染物的排放源,其他原因還需要確定。
近年來,社會上質疑呼倫貝爾草原開發會破壞水資源的聲音此起彼伏。面對層出不窮的質疑,呼倫貝爾市環保局一負責人說,“呼倫湖是我們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整個區域之內,尤其是核心區和緩沖區,我們這些年進行了生態移民,嚴格管理,基本上制止了人為因素”。
對于這種說法,有的牧民并不認同。“我們在湖邊的確沒有看到什么廠礦企業,但是周邊的地下水和幾條河流都與呼倫湖相通,在這些河流附近開礦建廠,就不會對湖水產生影響嗎?”一位當地牧民說。
但上述負責人堅持稱,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呼倫湖生態惡化與當地廠礦企業有什么關聯。
采訪中,呼倫貝爾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認為,呼倫湖的干流額爾古納河附近富含金礦,清朝后期俄羅斯人就曾大肆侵入,進行掠奪式開采,最多時有1.5萬人在采礦。為此,清政府與俄國反復交涉,最終憑武力才將俄羅斯人驅逐。后日本人侵入東北,也曾在此瘋狂采挖金礦,嚴重破壞了當地水系和生態。
重點項目人為擱置
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呼倫湖保護區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示范區域,也是我國唯一跨三國建立的國家保護區、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點,其國際影響力、研究價值和發展潛力不可估量。
2016年7月,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指出,呼倫湖綜合治理方案經國家批復后,內蒙古自治區制定了2016年至2017年實施方案。但督察組于2018年6月開展“回頭看”時,責任分工及項目前期資金尚未落實,各項工作進展緩慢。
按照實施方案,2016年至2017年重點建設任務包括草原生態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水利工程、環境整治、管護能力等五大類20項工程,規劃投資21.08億元。
通過上述治理工程,顯著增強呼倫湖水循環能力,減輕湖泊富營養化程度,力爭2017年底湖泊水質從劣Ⅴ類提高到Ⅴ類,環湖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湖區周邊沙化土地、工礦區、生活區環境得到有效治理,管護能力明顯增強。
然而,實施方案明確的20個治理工程項目,只有兩個項目總體按計劃執行,工程項目調整變更率達90%。相應投資變更是大幅削減,其中,農村安全飲用水項目計劃投資1億元,實際僅投640萬元;涉及旅游景區治理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沒有實施,有關管護能力建設卻由規劃的1.9億元,調增到4.02億元。“工程項目實施存在避重就輕、避難就易等問題,治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此外,自治區有關部門和呼倫貝爾市在治理項目實施中,既沒有有效協同推進機制,也沒有有效的監督考核機制,工程項目擅自調整,任意變更;對環境治理影響較大的項目往往被延期或簡化,用于管護、執法能力的項目投資增長到總投資的32.3%。特別是工程項目研究論證不夠,有的甚至僅憑某個研究單位的個別專家意見,就徹底變更技術路線,管理混亂,監督松懈。
中央第二環保督察組副組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說,在呼倫湖綜合治理工作中,當地政府敷衍應對,得過且過,甚至為了當地有關監管單位利益,不惜大幅調整項目建設內容。“自治區有關部門和呼倫貝爾市應認真反思存在的問題,確保呼倫湖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監測數據顯示,與2015年相比,呼倫湖水質在2016至2017年雖然總氮、高錳酸鹽指數有所下降,但COD、總磷、氟化物指標卻不降反升。2015年、2016年、2017年呼倫湖水質COD平均濃度分別為64.6毫克/升、70.2毫克/升和72.8毫克/升,水質仍為劣Ⅴ類。
即使投資沒有達到當初批復的21.08億元,但依然投資了13.15億元,經過兩年治理,呼倫湖水質為何沒有實現好轉?督察組稱,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協調配合不到位,尤其是自治區水利廳對自身承擔的多個水利工程項目的組織協調職責、任務一無所知,向督察組提供的匯報材料只有簡單的一頁紙,而且沒有談到實質性工作,履職盡責沒有到位。
根據2015年以來呼倫湖水位、水量、水質以及呼倫貝爾地區氣候條件綜合分析,總體看,呼倫湖水質與入湖水量密切相關,受制于當地氣候條件和流域來水情況,水環境質量“靠天吃飯”的現狀尚未改變,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呼倫 倫湖 治理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