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復興路上>邊陲再探明珠 邊陲再探明珠
從“太陽花”到“彩虹巾”
人民政協網9月30日電(記者 高新國)記者來到托婭店里時,她剛給客人結完賬。“賣得怎么樣?”“不錯呀,今天就賣出去一萬多。”托婭的回答讓記者有些“吃驚”。她的飾品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園內,以經營鄂溫克民族服裝和太陽花等飾品為主。63歲的托婭有剪裁技藝,店里的鄂溫克民族服裝、皮毛制品都是她設計剪裁。
太陽花與鄂溫克人崇拜太陽有關。相傳很久以前,鄂溫克人生活在陰暗寒冷的森林里,常年見不到光明。太陽化身烏娜吉姑娘,每天將光明和溫暖帶給鄂溫克人,使森林里不再陰冷。鄂溫克人為了紀念太陽姑娘,用皮毛做成太陽形狀的飾品來佩戴,太陽花成了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最古老的太陽花都是用鹿的小腿部皮子做底兒,后來改成布料底兒,現在都用氈子做底兒了。”托婭介紹著制作太陽花的原料變化過程。托婭頗感自豪的是,2015年她設計的兩款新樣式太陽花獲得國家專利,新品中間鑲嵌了施華洛世奇水晶,配以串珠,與普通的太陽花相比“高端大氣上檔次”。
托婭的新品太陽花面世,與2009年中央民族大學畢業的女兒伊拉嘎密切相關。“伊拉嘎”鄂溫克語是“花”,她平時注意研究國際時尚前沿飾品潮流,不斷提出改進設計理念。“讓鄂溫克太陽花與時尚接軌,做成一個世界性的品牌。”與伊拉嘎交流,明顯感到,她有一種讓太陽花開遍全世界的憧憬。“媽媽說我做夢呢!”“嗯,我就是在做夢,萬一實現了呢!”伊拉嘎為了夢想,經常參加各種飾品展銷會推介產品,有時參加一些論壇活動。2018年10月,她登上清華大學時代論壇非遺專場的演講臺,為非遺傳承發展積極呼吁。
“現在都機器生產,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伊拉嘎說,為保持自己家里售賣的太陽花手工技藝味道,她們拒絕了一些廠商的批量生產合作要求。現在伊拉嘎家與一些貧困牧民家庭結對幫扶,通過加工太陽花半成品,既促進了貧困家庭增收,又有效傳承了民族技藝。“每一個產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滲透著鄂溫克民族文化,更顯得珍貴。”伊拉嘎說。
太陽花燦爛綻放,反映鄂溫克族禮儀文化的彩虹巾的創意人烏日娜,一樣希望“彩虹”更加絢爛。
彩虹巾的鄂溫克語為“諧仁”。鄂溫克民間傳說,遠古時期,一對夫妻生育了七個女兒,一次山林發生大火,七個女兒勇敢撲向火海救火,感動了天神,大雨傾盆而下將大火澆滅,拯救了萬物生靈,七個女兒變成美麗的彩虹,照亮山川森林。從此,鄂溫克人就把彩虹作為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征。后來,鄂溫克人把這種帶有美好寓意的“諧仁”作為民族獨有的吉祥禮物,在重要節日獻給客人。
“大姨80多歲了,現在去拜年,她還要站起來給我們獻上。”烏日娜說,做“諧仁”的材料多種多樣,過去獻上的主要是布料、綢緞之類的東西。既然“諧仁”與美麗的彩虹有著密切關系,是否可以設計成彩虹顏色固定下來,成為鄂溫克族標志性禮儀用品?烏日娜這一想法得到母親大力支持。“我多參加一次活動,多跳一次舞,就多宣傳一次鄂溫克文化。”烏日娜說,母親這句話對自己觸動很大,堅定了把彩虹巾的想法變成現實的決心。
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研究會第三屆會員大會通過將彩虹巾作為鄂溫克族吉祥禮物的決定,第二年烏日娜南下杭州定制,為彩虹巾在2008年鄂溫克族自治旗建旗50周年大慶上閃亮登場做準備。“彩虹巾都是手繪色工期長,蘊含著鄂溫克族對彩虹的美好寓意。”烏日娜說,目前彩虹巾的使用范圍還不廣泛,沒有真正成為鄂溫克族禮儀文化的標志,她希望絢爛美麗的彩虹巾能成為更多人認知鄂溫克族的符號。
與彩虹巾相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鄂溫克搶樞”代表性傳承人哈森其其格老人,對自己傳承的搶樞運動發展相對滿意。記者采訪當日,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參加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賽的鄂溫克搶樞隊再次“出征”。目前,搶樞已進入鄂溫克中小學校體育課,在一些蘇木、鄉鎮建立了“搶樞基地”。但“沒有對手,我們只能表演”的現實,讓哈森其其格老人覺得“任重道遠”。盡管2017年“搶樞”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九屆民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但哈森其其格想讓全國更大范圍其他民族的人參與競技,而不僅僅是鄂溫克族人自己表演。
不論是太陽花,還是彩虹巾,亦或是搶樞運動,都有美麗的鄂溫克民間傳說,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載體。但在83歲的杜道爾基看來,這些故事只有用鄂溫克語去講才有味道。
“小時候能用鄂溫克語讀蒙文課文”的杜道爾基,1976年曾給黑龍江省文聯來考察鄂溫克民間故事的學者當鄂溫克語翻譯。“沒有文字,再不會說,將來多民族語言中可能會少了鄂溫克語”,40年來杜道爾基一直把“留住”鄂溫克語作為重要研究方向。記者采訪時,由他策劃、女兒任主編的教材《鄂溫克語》剛剛面世,此前1998年《鄂漢詞典》、2007年《鄂溫克地名考》、2014年《鄂蒙詞典》等工具書相繼出版,他還創造了用拉丁文拼讀的鄂溫克語字母表。“現在從幼兒園開始學鄂溫克語,剛剛出版的《鄂溫克語》教材將進入中小學。”杜道爾基說,有了教材再加上原來出版的工具書,孩子們學起來會更方便。
歷時2個月,今年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做過一項問卷調查,與10年前的相同調查對比,研究會會長達喜扎布表示,鄂溫克語傳承不容樂觀,除了牧區老人還在說鄂溫克語外,許多年輕人都基本不用本族語言交流,許多孩子甚至不會說鄂溫克語。“經濟發展,對外交往增多,孩子在外求學等,造成語言環境缺失是重要原因。”達喜扎布說,從2011年起鄂溫克族孩子集中的學校都逐步開設了專門課程,甚至還專門為幼兒園孩子拍攝了學鄂溫克語的動畫片,但教科書需要升級,要分年級、分年齡段編寫教材,不能通用一本書。
語言是最好的文化載體,搶救保護發展的鄂溫克語,會使更時尚的太陽花、更絢爛的彩虹巾、更好看的搶樞運動中,飽含更加濃厚的鄂溫克族傳統文化氣息。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